APP下载

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刍议

2016-05-30李伟

艺术评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实践创新课程

李伟

摘要: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中一门融技能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完善它的教学体系就需要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艺术实践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 课程 教学 创新 实践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音乐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学生今后在职业生涯中应用最广泛的课程之一,是一门融技能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身的必修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主要学习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其教学要求上不能等同声乐、器乐等技能课程教学,也不能等同和声曲式和音乐史等理论教学,而是一种需要把理论与技能加以综合理解和把握的学科。当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合唱事业的追求热爱正在与日俱增,对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也是求贤若渴,特别是各级学校更是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合唱指挥素质的教师。然而,由于合唱与指挥课程在很多师生心里的重要性远不及钢琴、声乐等“专业课”重要,他们投入学习的精力在两者之间也通常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还常常被冠以“副科”的称号。另外,还存在教学时间安排不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内容缺乏更新、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状况,这些都成了制约本课程发展的包袱,这些因素也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很难胜任合唱指挥的角色需要。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予以完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其加以完善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社会音乐文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等为合唱与指挥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供了新的挑战。著名指挥家萧白说:“合唱是一项高品位的艺术,它不属于娱乐文化,但是它和其他经典文化的区别在于它的大众性,高可攀、低可就。”①合唱与指挥课程主要肩负着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和社会合唱活动中坚力量的重任,然而,从当前我国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现状看,还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目前课程内容现状滞后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为改变这一不利现状,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内容的价值,对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构建进行再认识显得十分必要。

从合唱与指挥教学内容看,但它首先要靠人声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因此,它需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有道是“要当好合唱指挥首先要当好合唱队员”,显然,“唱”就成了合唱与指挥学习内容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自己先具备合唱科学发声的能力,才能对合唱的声音状态、声音概念、音色要求、音乐形象等做出示范和调整,也只有自己先唱好合唱以后才能为接下来的“挥”合唱、“训”合唱环节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我们在对“唱”这一环节教学把握时需要掌握从易到难的原则,可以由最初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依次过渡到更多声部的演唱,对合唱作品的节奏、音域等方面也要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去进行教学。其次是“挥”即挥拍环节。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唱”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唱”的技术支撑,“挥”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和空洞无物。因为“挥”只是形式,它还要服务于“唱”这个内容,用“挥”去表现“唱”的气息、音色、力度、速度、音乐术语等要求。因此,合唱指挥正确的“挥”必须立足于“唱”,立足在吃透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再次就是“训”的环节。这是合唱与指挥学习的高级阶段,它需要在学好前面两个环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的限制,这一环节也恰恰是我们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我们这门课程的“唱”和“挥”两个环节的学习,最终任务还是为了提升学生“训”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合唱队的分类、合唱声音的要求、挥拍技巧的运用、作品处理的方法、合唱队的组织协调等练习,实实在在的把这三个主要教学内容学扎实。

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与增强教学效果犹如硬币的一体两面,因为教学模式创新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而增强教学效果的实现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的不同教学理念在交流和碰撞,如何让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成了摆在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课题。我们需要结合基础音乐教育和社会市场需求来创新教学模式,将一些教学的新思维、新手段、新方法及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合唱与指挥的知识和技巧,最大限度地避免专业教学和信息化时代相脱节的现象发生。譬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教学和“翻转课堂”等近年涌现出来的信息化社会新型的教学模式都综合了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能够更加灵活、主动地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学习机会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参与度,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彻底颠覆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

另外,从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现状看,一般采用集体大课形式授课,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使学生难以获得教师的因材施教和精准指导。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的合唱与指挥教学课程结业时,大部分同学也仅是能唱合唱教学中曲目的一个声部,仅能对少数几个教学曲目挥出基本的指挥图式。然而,当以合唱指挥角色面对合唱队的实际训练时大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无从下手,这种窘境就是暴露了我们教学体系中的软肋,亟待我们去纠正。可见,我们应该不仅在教学中要强调其重要意义,还要加强学生在合唱、指挥、合唱训练等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学术沙龙、合唱比赛、音乐会观摩、艺术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鉴于此,我们要在吸取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善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把握合唱与指挥的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艺术实践环节

合唱与指挥是一门需要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的课程,它们的学习必须既要依靠知识经验,又要艺术实践来加以巩固内化。教学中不仅要突出实践特色,同时教学效果也要依靠艺术实践来检验,需要通过实践获得专业权威和欣赏者的认可。合唱与指挥教学要通过“唱”“听”“挥”等技能要求,就要完成对合唱作品旋律、和声、复调等要素的全面领悟与快速视唱、音乐记忆等,并将这些知识转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这是遵循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需要,这些实践性知识与技能为学生的将来从事音乐教学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这方面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启示。“根据乌克兰国家学位评审委员会的规定,所有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通过合唱指挥技能的‘国家考试。”②另外,无独有偶,“美国的音乐教育建基于实践性的平台上,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音乐素质的培养。”③

当前,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大都比较繁杂,学生普遍反映公共课太多、专业课太少、艺术实践机会欠缺。相当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欠,导致大学本科四年连一次像样的演出实践机会都没有,即便有的参加了演出,但是大部分艺术实践是比赛、演出等应急式的,真正系统的、规范的艺术实践长效机制还严重缺乏。因此,艺术实践对于合唱与指挥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检验和促进教学,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艺术实践各种形式中尤其是舞台演出能将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淋漓尽致的加以反映,让教学成果得以在公开、公平的平台上得以展示。同时,可以通过这种艺术实践反映教学的问题和不足,让教师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学校应该增加投入、建设高质量的实践中心、音乐厅等,大力改善校内艺术实践的平台。还应该与地方文化部门、社区、中心学校、企业等在艺术实践方面密切合作,在共赢的基础上建设牢固、稳定的合作关系。经过多样化的合作平台来推动合唱指挥艺术实践的深入和广泛开展。

总之,要完善音乐学合唱与指挥教学体系,培养出能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合唱指挥人才,强化师范性、突出实践性是其总体要求。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教学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当然,成功的教学往往没有一种绝对固化的模式,它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更新和积极探索,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增加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注释:

[1]萧白:《合唱激发了一座城市的文化活力》,中山文化信息网,2008-11-07.

[2]罗钢芹:《乌克兰合唱指挥教学概况及启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5期第41页。

[3]周进:《实践性教育是促进音乐学院乐队教学和指挥教学发展的动力——由美国音乐教育重视实践性所想到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5页。

猜你喜欢

实践创新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