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之小组合作学习
2016-05-30李云
李云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浅述小组合作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帮助读者,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44-02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人合作,树立正确的与人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合理组建成员,建立合作学习常规
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一般安排4~6人,最好是4人一组。分组要灵活,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较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担任。组长按学习的要求,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朗读、争辩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各组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交流等巧妙指点,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辅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愿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到观念意识的支配的。所以,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必须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合作学习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文章中的积极合作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合作的意义;然后再积极的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要以一个管理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参与到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三、做好小组分工与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资料搜集员以及记录者和发言人等;在一定的时间后,小组的人员之间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这样能够使得小组成员在每一角色中都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素质。同时,优化分组还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起到一个切磋、交流的目的,有利于小组间进行公平的竞争。在这样一个小组中优等生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则能够从优等生那里得到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丰富的话语内涵是语文学科特点,小学生在对语文学习的过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模式与感悟角度,学生在理解时需要适当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小组学习模式。
合理安排时间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时间可以依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教师可以在较集中的情况下多时间的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辩论。无论是何种小组合作形式,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实现学生思维的充分表达。
四、注重合作评价,激励合作学习兴趣
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的精神。但如果失去了评价的制约,合作学习也将大打折扣,难以有效落实。因此评价就成了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比如认读生字词,比比哪组在一分钟内快而准;朗读课文看哪一组通顺流利。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为了小组的荣誉不能只顾自己学会,应该帮助组内成员。对于差一点的学生,来自集体的荣誉感就会使他们觉得不能拖小组后腿,应该主动学习。小组内就易产生互帮互学的好作风。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评价要针对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尝到合作的甜头,享受学习的快乐。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定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特有的价值,使学生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