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
2016-05-30孙天竹
摘 要:人们用无数的艺术作品陈述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装置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产物。2010年中国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凤凰》,从区域文化角度关注中国的前景。1988年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的装置艺术作品《包裹世界》,从数字信息时代的角度来描述世界,是代表当代的最经典的装置艺术作品之一。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艺术该关注全人类社会进步。在全球科技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家在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局限于地区、民族、国家的一个范围内和一个层次上。艺术与时代和谐看似简单,但创作出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却不简单,多元文化渗透融合,互相认同、补充,长期共存,是全球科技化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参照系。
关键词:东西方当代艺术;装置艺术;比较研究
1 当代东西方艺术关系及装置艺术现状
装置艺术是在某种环境空间中,选择和构造现成材料,再组合艺术家思想的艺术品。装置艺术选择材料自由度大,打破了传统的旁观和被动接受作品,而将自身的感觉系统融合到作品中。马歇尔·杜尚创作的《泉》首开装置艺术先河,后来推向全球化艺术创新、枝蔓派生。“八五美术运动”后,中国开始出现前卫艺术,艺术家们重新思考艺术作品社会价值问题,艺术作品也进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中。30年间,大量的装置艺术作品出现,甚至获得了国外艺术批评家和观众的好评。
《凤凰》是徐冰用了两年完成的,选用的废旧材料重达12吨,表现对过去时代的一种纪念。《尔雅·释鸟》中“出于东方”“栩翔四海”,凤凰是中国女权象征。肮脏的垃圾和高贵的凤凰,对于传统封建思想和当下生态保护的思考,伤痕沧桑中隐喻掩饰着高贵尊严。祝愿中国像凤凰重生于濒危的烈火,重新振翅高飞于今天。
《包裹世界》是于1988年为献礼1988年汉城奥运会,由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制作的。作品用1000多个显示器堆叠而成,用电视显示器与钢架结构原始材料构筑,渲染出一种强烈的声光迷幻氛围,引人入胜。《包裹世界》表现了当时电视成为真正的大众媒体,一个个庞大的群体驻足在电视、网络终端前消磨时光,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推动了世界的经济发展,揭示了人数字信息时代的现实处境:各种媒体信息包围、麻痹着人们的精神,人们像吸毒一样不能自拔,不愿回到每天为了生存拼搏残酷竞争的现实。作为程碑式的标志作品,《包裹世界》选用了1003个电视显示器,这是数字信息时代的特征符号,显示器里播放信息时代的艺术作品,从显示器和播放的内容看,用非常典型、普遍的文化元素书写着时代。
《凤凰》《包裹世界》皆为大型装置艺术品,都选用了时代特征明显的材料。《凤凰》虽有很强的本土特色,它的社会价值只能限定在局部的区域。但《包裹世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形式语言和内容完美融合,站在地球村的高度阐述了电视与社会时代化问题。
2 从装置艺术一体化透视艺术创作全球一体化的未来趋势
2.1 艺术创作全球化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创作全球化逐渐形成。20世纪,马歇尔·杜尚艺术展上展示了《泉》,一改传统艺术作品形式,艺术从高雅之堂中走了下来,开始了它世俗化的迅猛征程,逐渐模糊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艺术失去至高地位的原因:一是高科技突飞猛进;二是观念转变,重新思考艺术社会价值。当代艺术借助数字化高科技,使多维化艺术空间沟通了艺术家与观众。拉近了艺术家与观众的距离,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中艺术家不再是绝对的创作者,观众本身参与艺术创作,艺术已不再是感性认识事物,而是社会形态在自我中的体验。
2.2 艺术失“圣”化
艺术失“圣”化最主要原因是艺术品的复制和数字信息库。数字时代的印刷品和复制品,架上绘画的地位和存在意义被冲击,艺术主体高度拉低,数字化提供了平台,“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欣赏艺术已经不是阳春白雪。
2.3 时代精神与艺术作品
时代精神与艺术作品有着强烈的不可分割性。几千年的历史中,呈现了大量与时代精神一致或超前的作品,如农耕时代精神的《巴别通天塔》和工业时代的《埃菲尔铁塔》,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得以彰显。20世纪,艺术形式不断出新,艺术创作的材料也随之更新,任何一种物质材料,都可作为艺术语言符号,后现代和当代精神与中国“天人合一”有神似之处,人与自然环境合一,各个种族和谐。白南准正是选择了时代切入点——电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非常吻合后现代和当代精神的典型艺术作品。
2.4 消费社会的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观念发生了变革,不仅仅是物质价值和使用意义,也引进了物品的精神价值。消费社会理论改善了需求关系,这是一种相对于集体和世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总体反应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之上,当今社会的文化体系关系建立起来。艺术的消费也发生了变革,在数字时代消费是区域之间的纽带,数字时代的到来必然导致全球化,从本土扩展到全球化是社会进步必然。
2.5 中国本土艺术的归宿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适应艺术全球化的趋势,突破本土文化的狭隘,创造出属于全人类的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家要表述社会问题警醒世人,要拓宽视野,关注范围不要限制在区域性和民族。全球化是对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世界文化大一统。东方对西方文化的猎奇和追随心理,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家期望介入西方世界,但一直没找到归属,如何在西方文化熏陶下内化西方,如何挖掘自身文化潜质创造我们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國当代艺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2.6 艺术创作全球一体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艺术与时代和谐看似简单,但创作出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却不简单,当代装置艺术主旋律是关注社会现状,脱离社会现状,装置艺术价值和意义无从谈起。科学技术带动艺术发展,在未来艺术的存在方式和形式也会有新的发展变化,艺术与科学相互作用,使艺术能够赋予科技以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科学与艺术大融合仍是装置艺术的未来发展的趋势,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不能彻底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的窘境。中国社会大环境以及市场化要求为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温床,由此可推断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这个“未来”很模糊,能否实现这个未来,还要看艺术者是否能开阔视野,开拓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空间。如何创造出具备国际共融性的“东方精神”作品,完成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的创建,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球科技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家在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不能局限于地区、民族、国家的一个范围内和一个层次上。多元文化渗透融合,互相认同、补充,长期共存,是全球科技化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参照系。
参考文献:
[1] 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 岛子.后现代主义艺术系谱[M].重庆出版社,2007.
[3] 潘鹤.走进时代的艺术[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4] 福柯.激进的美学锋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特里·伊戈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 埃德加·莫兰.时代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马尔科姆·巴纳德若.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 曾耀农.艺术与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孙天竹(1991—),女,辽宁锦州人,上海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