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角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心理扶贫研究
2016-05-30徐海燕
徐海燕
摘 要 少数民族高职贫困生因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族群意识,呈现出了特有的心理问题。文章从社会支持的理论视角,依据学生民族文化背景,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学校力量,创新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心理扶贫体系,以利于提升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生的关键期,托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关键词 社会支持 少数民族 高职贫困生 精准心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①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不仅重视物质扶贫,同时也将精神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精神扶贫是指:扶贫应先扶志,精神贫困是造成真正贫困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扶贫应营造脱贫环境,培养贫困群体树立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②要实现精准精神扶贫,需要精准界定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扶贫效果等。
作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他们倍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给予贫困大学生经济脱贫,同时对他们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生活环境等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困惑,即心理贫困,也逐渐关心,但关心力度还远远不够。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经济情况明显差于非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生进行调查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凸显:一是性格孤僻,人际交往困难;二是自卑感强,反抗意识强烈;三是个性偏执,认知偏差严重;四是抗挫力强,发展目标模糊。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亲情的缺失和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支持薄弱。因此,笔者运用社会支持理论,通过建构少数民族特色的心理扶贫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成长、成人、成才,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社会支持理论应用阐述
综合各种研究发现,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各种形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朋友等)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物质、情感、信息、自尊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从而达到帮助受支持者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达到良好适应社会的目的。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是缓解压力的有效缓冲剂,拥有较高的社会支持,能维护自尊,体验归属,保持良好心态,还能分担压力,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③
研究发现,少数民族贫困生呈现出了特有的社会支持现状,一是远离亲友和熟识的文化环境导致的情感支持不足,二是信息交流不畅导致的信息支持不足,三是人际交往困难导致的友谊支持不足,四是家庭贫困导致工具性支持不足。④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特殊而复杂的社会支持不足和心理问题,我们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挖掘民族优势资源,群策群力,构建稳定扎实的心理支持体系,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
2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精准心理扶贫体系构建
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异于一般贫困大学生的重要特点,万明刚、王舟(2007)、朱迎凤(2013)、范可(2013)的研究发现,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表现为对本民族的强烈的自我认同感以及与周围其他族群(主要是汉族)的排异感,最原初的族群性意识通过“种族中心主义”表现出来,实际上就是对他者的不信任。⑤构建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贫体系,需考虑到民族认同的影响,发挥政府指引、社会辅助、家庭合作、学校教育、“老乡”支持、自我提高的综合作用,多方着力,齐抓共建。
2.1 加大政府救助力度,开展社区心理服务,为贫困生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研究发现,经济压力的缓解,可以有效地降低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作为国家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仍有很多贫困生无法享受到资助。对湘西地区高职院校调查后发现,该校的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每年因家庭贫困而退学的人数达到了112名。政府作为学生资助的主力军,应调整资助方案,加大资助力度,精准到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的物质资助。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家长常年外出打工,他们很多从留守儿童成长为了留守大学生。因此,政府除了保障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之外,还应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或村镇的作用。建立建设社区专业心理救助机构,建立该地区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利用地域优势,通过走家串寨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家庭情况,利用寒暑假对其开设社区心理讲堂,一对一心理帮扶,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提供情感支持。
2.2 募集社会各种力量,为精准心理扶贫提供辅助支持
社会、企业需在资助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变单一的经济资助为多元的经济、心理资助相结合的支持体系,实现物质、精神双向脱贫。利用新媒体影响,使用微信、QQ等舆论方式,定期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定期邀请本民族的优秀贫困毕业生,对他们进行专题报告,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传播正能量。同时邀请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学者、公务员等开展职业生涯讲座,使他们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引。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也呈现出了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独特性的特点,因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临床经验不足,专业水平有限,无法准确地对其心理问题进行鉴别诊断、咨询,特别是部分精神病性、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等患者,已超出了心理咨询的范畴,需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这就需要争取专业机构的支持,保障转介渠道的及时和畅通,迅速有效地阻断恶性事件的发生。
2.3 争取家庭积极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主体地位
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⑥这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吴永祥⑦等研究发现,家庭环境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软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比家庭硬环境(父母亲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随着社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行,当今社会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被忽视处于边缘化状态。很多家长也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学校的责任。因此,我们应通过新媒体力量,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扭转其教育认知误区,学会沟通式、关爱式教育技巧,成为学生的有力情感支持。
2.4 发挥学校主战场作用,建构少数民族特色的社会支持体系
2.4.1 创设校园文化氛围,发挥专业心理老师作用
和谐、友爱、团结、奋进为主旋律的校园氛围会给学生满满的安全感、幸福感和力量感。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表演),举行体育竞技、素质拓展等文体活动,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创设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结识“志同道合”的同学,为学生提供校园文化支持。
学校还应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主导地位,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必要时可开展一对一专业辅导,或进行团体辅导。注重工作方式方法,采取自愿和保密原则。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向,消除心理定势,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看待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因势利导,发现其优势和积极面。
2.4.2 建构“老乡”主体式朋辈社会支持体系
陈嵘等人的调查结论表明,以朋辈辅导为核心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及其社会支持有所改善。⑧要提升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需建立学校朋辈辅导团队。但因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排他性,挑选积极乐观、真诚友爱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倾听咨询技巧培训,定期开展督导和评价,发挥“老乡”的支持作用。
2.5 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开展大学生自助心理服务
心理弹性理论也认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也会进行动态调控和适应,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因此贫困是不幸的,但更是幸运的。贫困的经历使大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锻造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他们的抗挫能力。应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相信其发展的无限潜力。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品质,转变认知偏差,鼓励他们主动挑战自我,经历磨练。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贫是一项长期、复杂、综合的社会难题,它不仅关系到人力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关系到了民族的稳定团结。高校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心理扶贫机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
注释
① 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 [EB/OL].人民网,2014-10-17.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② 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N].贵州民族报,2015-12-9:28-30.
③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2(2):34-39.
④ 杨云.基于教育公平:“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构建——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管理观察,2013(10):86-89.
⑤ 张媛.媒介、地理与认同: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迁[D].浙江:浙江大学,2014:17-18.
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中: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世纪教育委会向联合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M].教育科学出版社:56.
⑦ 吴永祥.高校贫困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6-12.
⑧ 陈嵘,秦竹,马定松,杨玉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