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与幸福

2016-05-30管金玲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幸福民生

管金玲

摘 要:民生与幸福有着本质的内在关联性。民生是人民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即现实的生活世界,幸福是人对其生活状况的一种价值评价。幸福是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但是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民生是幸福的现实根源;幸福是改善民生根本的人性诉求;民生幸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人的幸福程度越高,人就越自由,社会越发展。

关键词:民生;幸福;民生幸福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62-02

民生幸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民生幸福程度如何,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尺度。不断提高民众的幸福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高度体现,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民生:幸福的现实根源

通俗地讲,所谓民生是指人民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即现实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并没有直接提出民生这一概念,但是马克思的很多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当中生成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首要的观点。一方面,实践活动不能离开客观世界,人类必须依赖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实践主体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过程,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作用过程。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是人类最高的追求,是在实践中展开和发展的,是人类特有的超越自我、追求幸福的活动。人的现实世界是由人的实践生成的,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同时体现出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感来自于对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状态即民生。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费尔巴哈曾经这样说:“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2] 一般认为,幸福是人类的一种主观感受,由于人们想要的和值得人们追求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对于幸福的理解又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同时,我们所期望和看重的东西不可能轻易和同时得到,因而对于幸福的理解又充满着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和矛盾来在于现实生活即民生状况,幸福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而人们幸福与否与客观的生活和生存状态有关。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生存状态决定其心里的需求,而当你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你就会感到幸福。因而,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状态即民生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感。从本质上来说,人是幸福的主体,而民生是幸福的现实根源。

二、幸福:改善民生最根本的人性诉求

改善民生的目标有三个层面,第一,生存;第二;权利与尊严;第三,幸福,幸福是改善民生的终极目标,也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人性诉求,是人之为人的确证。任何一个人都有期望和想要的东西,都渴望幸福。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的类本质,反映了改善民生根本的人性诉求。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提出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人的本质也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她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其生命活动直接受命于自然,而人作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的存在物,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身意志化的对象,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在理想社会中,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劳动中感到幸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人的本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确证生命的意义,而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幸福。幸福实际上就是生命本身,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确证人性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惠民利民的民生政策,使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新旧制度交际的转型期,必然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矛盾凸显。这是必然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刚刚树立的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心会被慢慢淡化,有可能代之以对政府丧失信心,对社会变革持冷漠消极态度,重则会引起对社会改革的抵触和反抗,引起社会动荡。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把发展仅仅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把物质财富当作社会发展的目的,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但是幸福感却并没有明显提升的问题。因而必须转变落后的发展观,把追求幸福作为改善民生,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把人和物、手段与目的统一起来。物质财富的增长只是人的发展的手段,人的幸福是真正的发展的目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回归。

三、民生幸福:社会进步的尺度

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能否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保障民众权利,维护民众尊严,坚持公平正义。从本质上说,一个社会能够使民众感到幸福,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个社会就必然在进步。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即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以物为本”,忽视了社会的主体“人”,导致在很多社会政策层面上缺乏人文关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并没有提升,反而抱怨重重。因而用经济增长来全面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是片面的,民生幸福标准更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尺度之一。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人民幸福感缺失,就很容易使群众产生失衡、怨恨心理,一旦这种情绪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实现民生幸福,可以激发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而,民生幸福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基于此,只有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并行,才能保证社会良好地运行。

社会的进步取决于民生幸福的最大化程度,人的幸福程度最高,社会越发展,人获得了解放和发展。无论是人的解放还是人的发展,都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程度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人最终从各种奴役中解放出来了,成了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真正实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才能最终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未来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最终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这时,人类才最终从各种奴役中解放出来,人也因此而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幸福的实现和民生幸福的最大化的目标才在最终意义上得到了实现,那才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实现真正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0-501.

[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536.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18-51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4.

[责任编辑 李晓群]

猜你喜欢

幸福民生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就业是民生之本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