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七上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2016-05-30谭圣英
谭圣英
摘 要 从小学到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存在了较大的差异性。七年级上学期作为小升初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如何根据学情,帮助学生顺利地从背诵欣赏古代文学诗词过渡到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从研究背景、概念界定、学情分析、研究策略四个角度出发,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实践性研究。
关键词 以学定教 文言文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64
Abstract From primary school to junior high school,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seventh grade on the semester as the beginning of a small rise in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ow to learn the situation to help students successfully from enjoy and recite poetry in ancient literature transition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the validity of the maximum degre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Chinese is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concept definition, 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 research strategy from four angles, the theme of a practical study.
Key words confirm teaching by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effective teaching
1 问题提出
今年暑假我校如期组织小升初文化学科摸底考试,与往年不同,今年语文摸底考试新增了文言文部分的试题,其中包括四个文言虚词的释义填空。批改试卷后,笔者发现,很多小升初考生的文言文试题部分一分未得,特别是在笔者看来最基础的这四个文言虚词释义填空也形同虚设。文言文竟成了七年级新生们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文言知识学习到底给小升初的学生带来了什么?小学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又在于何?
2 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孩子”。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定教,把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3 学情分析
3.1 情绪状态
入学三个月来,在与不少初中新生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从小学升入初中,孩子直接面临中考压力,日常作息跟小学阶段明显不同,作业时间长了、睡眠时间短了、学习上的难点也多了。不少家长表示“孩子脸上没了笑容”。
不少学生表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科中最令他们担忧的内容。小学时,文言文只要求背诵;到了初中,文言文要进行词语解析、翻译。担忧学业情绪状态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和主动性。
3.2 认知水准
经过了小学六个年级的培养,七年级新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脑,一些新事物或者符合他们兴趣的事物,可以让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并愿意接受新知识。
3.3 预习程度
小学语文多注重趣味性和启发性,内容相对简单,难度不大,教学要求大多为简单识记和浅显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多不要求预习,很多学生虽知晓预习二字,却不知其精髓,也不会预习,更难提预习到何种程度。
3.4 我校学情
我校是我区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接收来自本镇的四所小学及周边镇街的小学的个别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小学,知识能力基础与预期有一定差距。
小部分学生连一些常用字也不会书写,而大部分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如“的”、“得”、“地”不知如何区分。还有个别的学生存在写错字的情况。而这些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基础则更为薄弱了。不管是摸底考试出现的文言虚词填空形同虚设的情况,还是平时的作业、检查、测验,只要题目是课内未曾涉足过的,基本都全军覆没。学生反映小学六年古诗词背了不少,文言文也接触过三年,但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真的毫无印象。
我校大部分七年级新生的文言注释和理解的能力如同一张白纸。学生对文言文原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习七上的文言文非常可贵。
4研究策略
4.1 循序渐进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阅读兴趣
六年级到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即渐进而有序。初涉文言文注释和理解,培养兴趣是第一要旨。根据七年级新生好奇心强,喜欢猎奇的认知特点,在正餐之前来点“开胃汤”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步以现代文的古诗为依托,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名人轶事、讽刺寓言是这个时期教学辅助内容的首选。笔者就在曾在七年级上的文言文课外阅读中选择了《铁杵磨针》这样的简短故事。全文75字,补充“逢”、“方”、“卒”这三个浅易字词,文意通晓明了。延续学生小学时的阅读习惯,挖掘一个他们已经掌握了的人生哲理,帮助他们树立走出第一步的信心。
第二步,我们也可以补充《马价十倍》、《吴人孙山》、《东食西宿》、《一钱莫救》等浅显精悍、妙趣横生的短文供学生课内课外阅读。这些阅读富有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幽默智慧的故事精髓,让学生不知不觉对古人产生了敬意,一点一滴对文言文产生的兴趣。
第三步,在积累了一定的简单文言文字词以后,慢慢在教学中补充一些让学生可以独立解读的类似《曾子烹彘》、《乐羊子妻》、《闵子骞挽留后母》、《黠鼠》、《诈言马死》的文言文。不过在补充辅助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认真仔细备好学情,不应把难度太大的字词句留给初学的学生,也可以留少量的难度适中的字词给他们。如笔者实行第三步骤,补充学生阅读《曾子烹彘》时,认为“待父母而学者也”一句,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吃力,就在注释中补充解释了。而认为“妻适市来”的“适”,学生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义推测出来,因此并未注释。
我们在选择教学辅助内容时一定要兼顾到七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原则。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进行教学,确定学生们能够理解、可以接受,但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动机。
新七年级上册教材只有五篇文言课文,补充一定的辅助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无形中积累和巩固文言字词,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4.2 正面积极情绪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学习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我们教师应带着积极的情绪进行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积极情绪评价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对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时,不应该仅关注其回答水平优劣,同时应该注意学生情绪变化,无论成绩高低,都应给予学生鼓励性的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业情绪。
文言文课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来自老师,另一方面也来自学生。因此,我们不论是在合作学习的环节还是在展示成果环节,都应要求学生之间同样使用积极的互评,尽量避免烦躁、羞愧等情绪,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情绪。
4.3 自主、合作扫除文言阅读障碍,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导,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做,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手头的工具书,解惑、质疑。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甚至可以质疑书本注解,特别是词语手册。任何人读文言文都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意义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的,“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
我们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已经学习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两个“者”字的座位“……的人”的用法。当我们再阅读到“择其善者而从之”时,学生也发现,如果再解释为“……的人”与“善者”作为“好的方面”的解释并不符合。于是,根据“好的方面”这个语境推知,“者”作为“……的方面”的用法。这一结论是学生自己推知的,这一成就感激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还发现了文言文阅读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功的乐趣。
当然,也不可能全凭独立解读完成所有文言文的注解。在班内,文言文注解能力呈阶梯状。文言文理解如果能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提优补差的范围和效果都要好于传统教学。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充分的自主预学。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及充分展示,笔者也会采取同桌对话的方式。
4.4 积极合理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文化、人文和审美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我区语文教学积极探索出一条“文言——文章——文化”的教学之路,是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一缕春风。文言文文化内涵的确定与该学段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在需求有关。
七上也是整个初中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两则》就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咏雪》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歌颂了少女的聪慧、机智。《陈太丘与友期》塑造了一重诚信、讲礼仪的少年元方。七年级新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他们在学习中不觉会产生一种代入感。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歌颂这两位优秀少年,也能把他们身上的品质继续发扬下去。《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多与学习、为人、处事有关,教学时应推崇孔子的“仁义”、“仁爱”。《虽有嘉肴》是对教学相长的精辟诠释,在新课程改革推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显得尤为必要。《河中石兽》和《寓言四则》都通过浅显的文言文向学生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可把七上文言文课文当作文化典籍来学习,依赖作品的主要内容,即作品所呈现的价值观、哲学观、生命意识、生活观、自然观等因素,理解先哲思想,继承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艳红.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刘倩.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 周艳.小学与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课程衔接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