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初探

2016-05-30徐定高

科教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徐定高

摘 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逐步成为了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必经环节。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是题中之义。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普及化与实践普及化的关系入手,通过这一系列方法论的探讨与研究,对今后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实现做了一些探索思考。

关键词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6.026

Abstract Since the party's eighteenth meeting was held in 2012, the educ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training. How to cultiv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is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Universal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relation of, through this a series of theory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futur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achieve to do some exploring thinking.

Key words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path

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从国家、个人、社会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中办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需要学习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针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实现作了初步探索。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前提是其理论的普及化

从对“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表述上来看只有简单的24个字,但其实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几乎涵盖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这在无形中给学生深入把握其内涵增加了难度。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公民的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复杂状况,大学生的观念受社会思潮影响较大,因而需要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变成主流价值观进而统领社会各不同阶层的意识观念。“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核心的精神内核,是我国社会各阶层成员所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一定程度上说,“核心价值观”理论成为主流价值观将逐步深入每一位社会成员的思想深处,进而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功效,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基于理论教育及其普及化的前提之下的。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物,是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著名学者华雷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中认为,“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①他把理论大众化放在首要前提的位置,从根本上看也是遵循着理论指导实践的根本方法,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陶德麟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一文中指出,大众化的内容、对象、与通俗化的关系、与语言文字等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首先解决理论大众化将很难实现实践的大众化。②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我们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的价值观基本理论,但是必须要看到它的普及化所面对的对象所将要应对的问题仍然严峻。特别是脱离了理论普及化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将举步维艰。所以,培育的前提是要让价值观理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是其实践的普及化

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在《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实践对理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的传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继续实践。人类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人类认识前进的内在动力,进而是认识的终极意义,认识的正确与否靠实践来衡量,且是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将为实践所服务,否则理论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从实践上来看,当前努力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广大思政工作者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里的教育问题在于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理论学习活动,以掌握相应的知识;还在于言传身教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落实落小落细,实践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方面的关系来看,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现实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大众化,广大人民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正确、自觉运用该理论是检验核心价值观理论大众化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普及化是理论普及化成效的直接体现。高校“核心价值观”理论普及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其实践的普及化,大学生在实践中是否正确领悟、自觉内化并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普及化的试金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普及化是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该理论最终归宿和价值根本。在实践的普及化中,促成大学生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辨是非,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凝聚青春的智慧、才干,实现青春梦想与人生价值。所以价值观培育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小落细,在于平时的点滴实践。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指导与统筹兼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设想,还把科学发展观列入我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这也是我党乃至我国应对和解决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党的十八大不仅进一步昭示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也表明了我国高校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的根本方法,即科学指导与统筹兼顾。具体来看就是要遵循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统筹全局,兼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根据这一方法论的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且初见成效。如,《绵阳日报》关于“把握途径拓展思路加强青年政治教育”的报道中指出,绵阳市委在绵阳高校党委宣传部长座谈会上,传达了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北大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好驻地高校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该校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具体举措有,以“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创业思想;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创业价值;以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大学生创业精神;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大学生创业行为。该校准确把握我国社会重大转型时期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以往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实现了把创业教育推上一个崭新高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更深层面上完成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④相关学者也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方法进行了研究。陈必华、王鹏在《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中指出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要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要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曹和修则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析》中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科学发展观,践行公民的义务观。

要实现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必须将科学指导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具体化。从微观层面上来引导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才能探索到真正的有效途径。

首先,高度重视,上下一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与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相结合,要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来推动该项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要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必须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来武装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高校应更加注重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创新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更加注重紧密结合当前时代特征,积极帮助全体师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要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两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改革与创新课程教学,发挥教书育人作用。

其次,树立典型,弘扬正气。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发展理念,在广大学生中树立不同层面的先进典型。通过各类先进评比和表彰,教育和影响广大学生。通过校报、广播电台、校园门户网站及二级网站、手机客户端APP、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体和平台,大力宣传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代言人及其先进事例,大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来诠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讲好学生、教师、学校的故事来激励教职员工和广大学子见贤思齐,严厉律己,向上向善向美。要美化和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营造一个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三,身先垂范,落小落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甚至后勤员工的示范带头作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要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广大学生的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让“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进而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润物细无声。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持续机制,与教师晋升、学生的评奖评优制度相结合,逐步提炼符合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精神,耳濡目染内化形成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最终在大学生之间形成一个道德行为标准。

4 结语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需环节。通过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普及化,坚持科学指导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能够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培育成效及辐射作用。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探索,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出发,来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注释

① 华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J].人民论坛,2009(14).

② 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EB/OL].求是论文网,2010-01-25.

③ 袁媛.把握途径拓展思路加强青年政治教育[EB/OL].绵阳日报,2014-06-25.

④ 秦琳.新形势下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视界,2014(19).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