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现状综述与反思

2016-05-30李梁成

科教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实效性

李梁成

摘 要 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舆论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因而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这对于每一所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笔者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予以汇总综述和一定的反思,提出以主体间性为理念指导,以微信平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切实有效地探讨和分析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理论指导,形成学校、学生和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且具备有效的交互式沟通的教育共管机制和交流方式,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 微信 思政教育 实效性 主体间性 三方合作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背景

在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总网民数的88.9%。同时各种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从博客、论坛、贴吧、QQ、人人网、MSN到微博、微信,社会逐步走向“自媒体时代”和“微时代”。其中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舆论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在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客观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做这项工作不容易,但再难也要做。”在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有基于此各高校也都竞相开通了各自的官方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对于微信公众号也有一定的管理和维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间也更多地通过微信建立联系。因而如何通过这些渠道进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自媒体的功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和重中之重。

同时积极做好以微信为代表的新自媒体平台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纯净校园网络生态,维护校园网络安全,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调控,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这对于每一所高等院校而言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而这种实效性在笔者看来表现为,使学生能够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自觉培养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修养,使自身的行为,思想和道德素养与社会期望的主流价值相符合。因而我们要不断探索在当下新兴自媒体平台下,如何把过往优良经验与方法更好地结合与运用于微信中,并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机制与措施,一方面应以此平台为起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探寻在此平台下如何切实实现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研究。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现状

在对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其理论背景仍是传统的主客二分法,学校和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单向度地发布学校新闻,学生工作信息等其他各类信息,而他们的角色也在于充当信息发布的管理者,信息危机的救火员和释疑者,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生活情况、学习动态和危机处理显的较为滞后,学校、教师同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沟通显得较为不足。而新一轮的自媒体则呈现出内容丰富海量、无时空限制、信息覆盖面广、平民化、易操作、实效性强等特征,在此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新特点:去中心化,价值多元化,隐蔽性强。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微信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也必定由此重新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影响力。

而在这之中最为重要的是主体间性理念的深入贯彻,并以此指导形成学校、学生和社会(家庭)三方合作的教育共管和具备有效的交互式沟通的运行机制。通过这样的机制和理念提升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探讨自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向研究,并由此提供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如由岳宗德发表的《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由郭莉和黄柯联合发表的《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由易鹏和鲁宽民联合发表的《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上述三篇文章中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转向予以理论性阐发:他们均指出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产生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进而带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并且他们也论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所存在的障碍,以及这种理念转向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在于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

二是整体性研究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由此而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如赵宏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由吕杰和徐静联合发表的《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由贾陆和发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慧英和周方遒联合发表的《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林伟荦发表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在这些论文中都论述了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信息的获得发生可逆性变化进而对“师者”权威的挑战,以及由此而来教育对象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叛逆性”,以及“裂变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挑战,以及政治文化冲击、内容低俗、学生网络依赖等挑战。当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是研究在自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平台建设,侧重于自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结合,更注重自媒体建设过程中的细微方面。如李敏在《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陶维之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以及由付蓉芬、于涵宇和姚瑶联合发表的《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上述三篇文章中都论述了自媒体平台建设的新模式及利用,以及微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和改进建议。

四是直接研究微信平台以及该平台建设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如由肖祥、孙晨阳和朱媛媛联合发表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由高翩翩发表的《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例》,以及由王秀林、郭鹏杰、张贺祥和雷延峰联合发表的《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设视域》。在这三篇文章中都旗帜鲜明的指出微信平台建设必然性和重要性,也指出了微信平台建设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精准定位,打造服务先导型的微信平台;注重教育者角色转换,构筑陪伴式育人平台;而对于高校微信平台建设应注意,管理组织专门化,校园媒体一体化,信息内容原创性和实效性,内容编辑排版新颖性和吸引性。

3 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反思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学者对于自媒体尤其是基于微信平台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都有一定程度的论述。但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自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定位不清晰,虽然有学者强调主体间性的重要性,并对主体间性在新自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但是没有从深层次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性视角来审视自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问题。而有的学者虽然重视自媒体的功用,也把自媒体作为新的工作平台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但也仅仅是把自媒体作为学校和学生间的信息发布平台,学校和教师是信息的监管者,发布者,其实质仍是一种工具性思维和单向度的信息流向,而对自媒体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主体间性的交互式沟通并没有很好得到发挥和运用。因而要使微信平台真正成为联系学生、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有力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进行主体间性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这需要深入研究微信平台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理论——主体间性,交互式沟通以及三方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二分的理念,运用主体间性思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处于交往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共同作用于客体而构建的主体间的关系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则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中,和谐共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作用于教育客体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属性,是研究和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同时在伦理学中主体间性属于关怀伦理,是如同马丁布伯在《我和你》一书中所指出的那种关系,而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则是一种机械的,无面孔的关系,在伦理学上是功利主义的关系,代表形式是“我与他”的关系。而在主体间性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又以交互式沟通为主要表现形式,其通过平等的交流沟通,让主体双方共同达成一致,从而塑造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并贯之以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如同母亲对婴儿那样的关怀,而非传统主客二分的机械式和整体上的灌输和填鸭。只有秉持这种交互式沟通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并为其解决困难。与此同时,主体间性理念的实践还要求教育者不偷懒,不千篇一律、个性化地与被教育者进行沟通,并在贯彻中心化语言中强调日常语言,即非中心化的沟通,通过多种样式的表达,让普罗大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和认知。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间的工作,它还涉及到社会力量的参与,而这不仅仅是微信等自媒体手段发展下的时代要求,也是微信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主体间性和关怀伦理意义上的交往成为可能。因此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形成学校、学生、社会力量三方合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模式和机制。通过如此的三方合作形成贴近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交流学生顺畅、寓教于乐、合作共赢的思想政治教育,并由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学生人格。

因而我们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深入研究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现状,探析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些影响分析微信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性的方法和路径。

(2)探讨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并对不足和缺陷进行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从而寻求在微信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变革和创新之处。

(3)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探索以主体间性为指导、交互式沟通为理念的微信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和影响。

(4)基于微信平台教育框架下,凝聚学校、学生和社会(家庭)三方力量的合作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探索三方合作模式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最后笔者所要指出的是在新旧媒体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以主体间性为指导,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为实践基础,切实有效地探讨和分析自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形成学校、学生和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且具备有效的交互式沟通的教育共管机制和交流方式,由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7.

[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8.

[3] 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4] 易鹏,鲁宽民.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J].求实,2013(7).

[5] 郭莉,黄柯.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J].江西社会科学,2012(7).

[6] 岳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7] 付蓉芬,于涵宇,姚瑶.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13(6).

[8] 蔡丽华,黄永久.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实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9]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10] 都慧英,周方遒.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11] 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

[12] 吕杰,徐静.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山 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

[13] 贾陆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14] 林伟荦.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 院学报,2013(8).

[15] 李敏.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 报,2012(3).

[16] 陶维之.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长沙民政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17] 肖祥,孙晨阳,朱媛媛.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东华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18] 高翩翩.新媒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高校微信公众平 台为例[J].新闻战线,2014(6).

[19] 王秀林,郭鹏杰,张贺祥等.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于高 校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建设视域[J].传承,2014(5).

[20] 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14(5).

[2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2]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2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4] [美]S·克罗韦尔.思维的新方式:未来的挑战[C].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 国际教育展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实效性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