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文的美在朗读中流淌

2016-05-30张永乐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古诗文语感情感

张永乐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让老师感到头痛的莫过于古诗文的教学。学生对那些千古绝唱所蕴含的优美意境和人文内涵,以及深刻哲理,竟然无动于衷,甚至对那些优美的语言也漠然置之。学生越学越糊涂,老师越教越迷茫。于是老师惊呼:“现在的学生咋啦?”那么笔者斗胆问一句:你让学生读了多少?

新课标明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同时也强调在教学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中华文化宝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营养,而古诗文则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如果老师在课上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一讲到底,无论讲得多么精辟,多么深刻,那也只是老师的个人体验和心得。更何况一些老师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全无美感可言,学生能不厌倦吗?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因此老师就应该消除那种“我讲他都不懂,他自己读书能行吗?”的心理顾虑,把读书的权利慷慨地还给学生。

朗读能丰富语汇。学生参与积极阅读的时候,必然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各种感觉器官都活跃起来,源源不断地向大脑皮层传递信息,增强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是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不断地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用时则呼之即出,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又怎么会出现搜肠刮肚的现象呢?

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语感本质就其形式过程而言,是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悟性,这种悟性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理解,二是重复。叶对陶讲:“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诵读吟咏是训练语感的基础。”只有经过多次的重复,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出现自动化的功能,才会形成语感。

朗读还可以促进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亲自参与大量精美文章的阅读、感悟、体会、分析,并从中积累大量的语文材料,积淀文化素养,才能形成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和其它文章相比,古诗文更偏重于抒情言志,更能充分展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更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其审美情趣,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思想。学生在朗读中不仅能获得生理性的轻松舒缓,而且能使人心境空明,精神畅达这主要的精神性快感外,还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陶冶、凈化和升华,予人宁神的同时也涤虑了心尘,启迪智慧,帮助他们完善人格和理想。学生以其自身年龄所特有的心灵去感知文章,以其独特的方式去接受作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达到情感沟通,这种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是老师永远都无法替代的。

朗读能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本身是情感教育,学生只有真切体会到文章中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他们的性情才能得到陶冶、升华,健康的审美观才能形成。艺术作品不仅展示生活的美,更展示作者心灵世界道德情操的美,既是作者神思飞越,情感激扬,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又是人们漫游其中以鉴赏、玩味、寻索,并因之而洗心涤虑,怡情畅神的审美对象。而美感是在惬意的体验和精神的享受中形成的,是诱发的,而不是强制的,是个性的,而不是统一的,是悟得的,而不是学得的。汉语的四声之别,以及双声叠韵等现象,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古诗文更讲究音韵和谐,平仄错落,骈散结合,琅琅上口,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具有意境美、情感美和哲理美。只有学生自己漫游其中,才会逐渐形成其美感。

鼓励学生多读,并非放手不管,由过去的“满堂讲”“满堂问”极端化地走向“满堂读”。而应作引导,培养其求真、尚美的情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朗读技巧上对学生予以指导,在朗读过程中,对文中的人文内涵和美育因素予以诱导。

首先要能读得正确流畅。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是养成良好语感的先决条件,而正确把握音韵和节奏则是朗读中要注意的第一要素。否则不仅使诗句意思错乱,美感全无,而且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是百害而无一益,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范读和朗读指导。老师要掌握好朗读的技巧,不仅要发音准确无误,正确判别古今读音的差别,处理好句子内部的停顿和节奏,还要根据诗文的内容和感情,处理好轻重缓急,高低升降。在充满激情和乐感的朗读中,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形象化,变得鲜活起来,转为听觉艺术,从而全面激活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参与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提倡诵读。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中,先靠朗读把握其气,进而领会其意,通过反复诵读,细细玩味,对文章的气势、节奏、神韵、意义便心领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朗读重在解义,诵读重在传情,它是在正确、流利、理解的基础上的品读,是把作者静态的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形象化、动态化。这也对老师的范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唤起学生的审美欲望。这其中势必加入老师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寻找感染生命的“情”与“理”的结合点,因文悟道,因道解文,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朗读教学水平。

其三要引导学生再创想像。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货的源泉。”要真正进入情境,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文中的美置于眉睫之前, 就要引导学生“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吟咏之间,吐珠纳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充分调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积极地把思维引向无限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把静态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受,从而加速其语言的内化过程。

还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融入感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的逻辑结论,我们的思想感情往往要随着形象的展开而波动起伏;同时我们又必然要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或解释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和充实作品里形象的内涵。如果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独特体验,那么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也就丧失殆尽。现代心理学的情感研究证明,积极性的情感能够强化认识主体的选择活动,因此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语文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独立人格的培养。不论是文中拳拳报国心,还是浓浓赤子情;不论是忧郁感伤,还是热情激荡;不论是壮志未酬的遗恨嗟叹,还是雄才得展的慷慨激昂……只有与作者同喜同悲,才能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于是乎,我高声呼吁:还学生以朗读的权利,让古诗文的美伴随着学生的琅琅书声一起流淌。果真如此,则学生之幸矣,语文教学之幸矣。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语感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情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