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

2016-05-30郭立场

甘肃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郭立场

中国学生的脊梁被书包压弯了,身体被作业拖垮了,“我们正在培养怎么样的下一代”成为沉重的问题。升学压力造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挤占,不少学生已经养成不重视体育锻炼的习惯,最终影响到了其日后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生体质堪忧”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是长期不运动或运动少的必然后果。痛定思痛,多所大学推“跑步打卡”,以期提高大学生体质,这实属无奈之举。据了解,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试水,并提出“未完成将影响评优”,可谓用心良苦。吊诡的是,一些学生并不买账,有学生吐槽表示,运动应该依靠自觉,有一定自由度,学校此举,有一种“强制”色彩,这就会让人觉得运动是为了完成任务,失去了运动的快乐和意义。事实上,学校的运动要求,已在执行过程中被大打折扣,“有的人只是散散步、遛个弯儿就当作锻炼了”,虚与委蛇,应付了事。

就增强学生体质而言,学校不应对运动过程进行强制要求,打卡应该只作为一种要求形式,要让学生有选择余地,可尝试更多的运动形式、活动、奖励机制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换言之,学校有必要引导,但运动过程不应强制。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可作借鉴。美国体育课注重身心健康的实际效果,老师从不占用上课时间做与体育无关的事,也不练习队列,集体做操等,而且准备活动都是在老师简单交代课目后,由学生自己去做。虽然也有体育考试,但没有一个学生畏惧它,因为这种考试没有优劣之分。比如考跑步,只要跑下来就行,而且在难以坚持时,老师和同学都鼓励,一直到跑过终点。因此,学校体育可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与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发展。

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朗先生在《终身教育入门》一书中指出,“不能把体育活动只视为一种肌肉活动,而使之与其他文化活动割裂开来,必须把其与理性、道德、艺术、社会、市民的活动结合起来,使其统一于终身教育的整体之中;同‘身体文盲作战是终身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培养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是不能偏废。倘若从学生时代开始,一个人便热爱运动并积极运动,必然会有助于“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由是观之,破解大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需要从中小学抓起,让更多的人在中小学阶段便热爱上体育运动,使运动成为一种流行的风尚。

正所谓,没有好身体,一切都是零。笔者以为,扭转学生体质继续下滑的趋势,依靠政府指令或学校强迫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非长久之计,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持续地参加体育运动。眼下,除了引起对体育的足够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应转变人们的“审美眼光”,树立以体育锻炼为时尚、以身体强健为荣的审美观,让运动成为一件很时髦的事情。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