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怀旧”现象的传统心理和行为机制反思

2016-05-30崔克君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怀旧

崔克君

摘 要:文化怀旧风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愈演愈烈,与民族文化复兴的宏大时代背景相辅相成,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似乎正在这种现象中得到缓解,然而透过表面去看产生这种现象的心理和行为机制,我们发现,这种“复古”“怀旧”的模拟和重复只是一种行为上的简单翻新,而在保护传统文化和促进文化创新的意义上却没有实质的进步。

关键词:怀旧;文化心理;行为机制

近年来,全球刮起了一股怀旧复古风,在领衔世界时尚潮流的欧美设计圈,以致敬赫本而风靡的一字肩大摆裙系列,赚足了定位高端优雅品味女士的青睐,而背带裤、九分裤、中筒袜、巴洛克花式等中世纪流行元素也频频被应用或嫁接到各大品牌和山寨单品上;在影视圈,以《甄嬛传》为代表的古代宫斗和权谋剧也持续发力,在以“莞莞类卿”和“真真是极好的”等为代表的古体台词之后,《花千骨》和《琅琊榜》等剧也因其清新淡雅的水墨韵味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文化界,以校园文化生活为代表,学生们纷纷成立汉服社、国学社,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切磋,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努力;教育界,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而在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学似乎一直没有退出过历史舞台,中国文人从《诗经》和“楚辞”里继承来的古典文学基因一直在被反复诠释,“乡愁”与“乡土”的叙述更是在当代抒写中有了新的社会意义与价值……“温故而知新”,这种自上而下、全方位、全世界的复古潮流,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审美饥渴,但是文化复古也不是一个新话题,纵观历史,我们似乎可以找出一条暗藏的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文化的表现总会在行为上出现反复,而这反复又恰好是其生命力所在。

皮埃尔·诺拉说:“怀旧是一种对回忆,对记忆的深层渴望,而这些所谓的记忆是基于断裂的全球后现代文化情境的到来,而产生的对过去传统家庭、社区、生活形式结构的认同。”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流下,文化冲击与交流带来的文化趋同化与多元化现象,使民族文化产生危机。“怀旧”和“复古”、“民族文化复兴”其实是一种基于对文化传统的怀旧心理,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怀旧现象。

中国历来有怀古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这种传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从文化背景来看,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本土意识,土地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劳动生产对象,是物质的供给者和精神的依存者;从文化氛围上看,中国长期处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时期,文化高压和思想控制使人民没有自由独立的话语权,往往被压抑而不能够产生有效的行为结果;从时间观上来看,相对于西方的“逐渐推移的线性时间观”,我国古代的时间观“虽然在一定的时段内,是一个逐渐推移的时间序列和发展过程,但从总体上看,它是一个不断地向原点返回的可逆的过程;”古代的空间是具有联想意义的视觉色彩和生命动态景象渗透和充满的空间,而与时空观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生命价值观促使中国人少于对未来的设想,而多于对当下生命的检视。这就造成了中国民族中 “向后看”,固定性的心理结构及安逸静默,内敛保守民族性格的。再者,中的国传统哲学,“儒家的复古主义与道家的复元古主义,深深地影响并规定了后世人们的文化复古心态,前者主张回复到进入文明时代的西周礼乐盛世,为艺术设立规范化、体制化的文化框架。而后者则以‘行而无迹,事而无传的远古自然之世为理想的社会文化形态,想要超越文明、文化社会中容易形成体制化、概念化的框架,以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以及对外在世界直接的、浑全的感知和接触。”依照“文化——心理”的对应关系,“向后看”的民族心理带来的是对“根文化”和“桃花源”式的“天人合一”的伦理和谐境界的追求,“怀旧”和“文化乡愁”是这种文化心理机制的具体反映。我们一提起中华民族就想到“上下五千年”,“大唐盛世”、“天朝上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种表现无异于阿Q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狭窄的文化心理阻碍了我们看向世界的视线,而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童年怀念和家园依恋,使我们沉浸在过往美梦的优越感里无法自拔。

从更深的心理学层面看,“文化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退行是一种防御机制。”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要求文化复兴,是因为冲突,这种冲突来自于现代化社会的多元格局和复杂变化,一部分群体的社会位置从中心滑落至边缘,而产生明显的失落感,而后现代文明社会的到来,使信仰缺失的都市人群寻找一种感情位移。无疑,这种排斥了物理时空的、带有个人主体情感的选择和判断,使记忆对象被“文化合理改造”,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凝聚力是有一定作用的。“凡是回忆触及的地方,我们都发现有一种隐秘的要求复现的冲动。”②但是历史是不可能再重现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满足之后,我们必须再次面临遗留的“乌热尔图困境”,在缺失了传达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前提下,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面临被强势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文化本性消解。所以,当下的任务在于,如何解决这种固有的民族心理与文化观念的对应关系,如何定义主流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用真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当下文化生存找到出路,而不是打着中国梦的旗帜去空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

注释:

①邱贵芬:《历史记忆的重组和家园叙述的建构:试探<新兴民族>、<迷园>及<暗巷迷夜>的记忆认同政治》,《中外文学》1996年第五期。

②[美]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追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3页。

参考文献:

[1]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3.

[2]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6.

[3]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5.

[4]王鸿卿.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尚新与怀旧[J].艺术广角,2008.1.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怀旧
唐宋时期敦煌消费的社会生态环境探析
基于怀旧视角的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中国书吧设计的走向与思考
虚与实的倒影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
透过方言词语看东安丧葬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