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月饼的“怀旧”况味

2016-09-12秦梦琪

齐鲁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怀旧小饼酥皮

秦梦琪

长久以来,月饼一直被人们思考、谈论、概念化,每一种味道都代表一种情愫。作为中国最传统的美食代表,它承载了味蕾的无限期待和想象,手工制作中蕴含的“怀旧”亦成为一种诗意的精神价值追求,也更符合朴素自然的生命本源。

一场味蕾和记忆的轮回

柜台里油头粉面的广式月饼,素雅低调、淡眉细眼的苏式月饼,内馅藏着椒盐、苔条、百果各种口味……久居上海的王西西早已嗅到空气里弥漫的中秋气息,“小时候,常常指着月亮问里面有什么?大人却说,不能用手指月亮,小心天狗会把你的耳朵吃掉。”站在鲜肉月饼最正宗的“西区老大房”门前,月光清影,穿过窗棂述说着一些岁月的过往,王西西开始对北方故里魂牵梦萦。尽管手里的鲜肉月饼馅料鲜美,一口咬下,鲜汤充盈唇齿,月饼皮壳香脆,窸窸窣窣落在他的掌心里。

儿时记忆中的老月饼,手工包装,没有华丽外衣,不会大声喧哗,像一个沉静的女子,存在于心里最柔软处,任世间繁华,从容、恬淡。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如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齐鲁周刊联合拥有60年历史的酥皮月饼生产企业,联合推出齐鲁周刊高端客户定制款传统酥皮老月饼。“妈妈的小饼,儿时的味道”,打开一盒用油纸包裹的五仁月饼,右手轻轻捏起,左手小心翼翼的接着,生怕酥脆的酥皮撒落。轻咬一口,慢慢嚼动,舌尖最敏感的味蕾细细的辨别着核桃仁、瓜子仁……的厚道醇香,更有青红丝的酸甜,饼皮不腻、不黏,入口酥松。

传统老月饼的制作是个细心活,一按一压,细腻揉搓,制皮、包馅、脱模,行云流水间,是日积月累的技艺传承,点滴的传统手工,像是在追寻机械世界里无可替代的真诚滋味。一次次敲打、反复的揉捏后,老月饼被人们思考、谈论和概念化,它代表的是一种味道、一种情绪,更是工业时代对手工制作的回味和守望。

月饼里的岁月滋味

“入厨光夺霜,蒸釜汽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清人袁景澜的一首《咏月饼诗》颇长,将月饼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设家宴及赏月的细节叙述无遗。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为菱花形,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每逢中秋节,必要吃上一口月饼才算圆满。

遍观全国,中式月饼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流派,花色近似、风味迥然。其他许多地区,亦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如云南的滇式月饼等。

鲁式月饼素来以饼皮酥松爽口,轻油轻糖著称。馅料的花式也较少,无非是五仁、椒盐、枣泥等。脆皮酥香是抹不掉的记忆,少年的雀跃、家的温暖,还有母亲眼里的微笑,会在打开的一瞬间乍现、流转,月饼的圆似生命的圆,从起点到终点,繁冗而简单,现代而原始,与之对峙又与之不舍。

在花式月饼当道的如今,人们的味蕾和记忆正在进行一场不自知的革命。吃来吃去,新鲜劲儿一过,各种月饼都摆脱不了一个“腻”字,渐渐又念起那些年用油纸包裹着的朴实味道,拿在手里沉甸甸,咬一口,甜甜的儿时记忆涌向心头。

猜你喜欢

怀旧小饼酥皮
给流浪的“毛孩子”找一个家
酥皮山楂叉烧包
酥皮月饼
烙饼
一保险就闪了腰
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