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时期敦煌消费的社会生态环境探析

2017-02-13马燕云�オ�

山东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马燕云�オ�

摘要:消费行为的产生和消费生活的呈现,不仅与地理等自然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社会结构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对消费的探讨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各种背景因素。故,在研究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消费状况时,有必要围绕消费这一主题,对敦煌的各种背景状况做一梳理,以期为以后的研究做好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唐宋时期;敦煌;消费;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

自20世纪以来,唐宋时期敦煌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众多先贤前辈的著述,使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状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包括人们生活的地理气候条件,生态系统,水、土、空气、生存空间等等。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也于无形之中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处于东经92度13分至95度30分,北纬39度40分之41度40分之间。东邻瓜州县,西部、北部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敦煌南枕祁连雪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依嶙峋蛇曲的马鬃山,东靠威严耸立的三危山,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因有疏勒河、甘泉水(今党河),经长年冲积,形成敦煌盆地。

在气候上,因地处内陆,加之周围被沙漠、戈壁包围,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表现为;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热能充足、却不稳定,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多风沙且蒸发量大。年均温度9.3度左右。

敦煌虽有31200平方公里的面积,但其中多为不适宜耕作的戈壁沙漠,可耕种土地面积只有23万亩。这种干旱少雨、多风多沙的生态环境,给当时敦煌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限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使敦煌社会的消费活动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二、社会环境

(一)人口概况

据《汉书·地理志》,敦煌郡的人口,于西汉末年就已达到11000多户,38300多人。《后汉书》卷二三《郡国志》记:“敦煌郡,六城,户七百四十八,口二万九千一百七十。”此“七百四十八”当为“七千四十八”之误①。又据《旧唐书》卷四〇《地理志三》载:“沙州下(都督府):隋燉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为西沙洲。贞观七年,去‘西字。天宝元年,改为燉煌郡。乾元元年,复为沙州。旧领县二,户四千二百六十五,口一万六千二百五十。”②这与西汉末年的记载,大体一致。五代时期敦煌户口没有记载,据土肥义和先生的推算,认为大致上也有3万人左右③。宋元之后,由于中原社会的政治变动,及与西域关系的变动,敦煌地区失去以往发展的优势,户口数字的记载也随之缺乏。根据唐代的文献记载和敦煌历史的变迁,学者们大都估计张氏和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的人口大约在三至四万[1] 。敦煌文献中有一篇S.11345号残文书,是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众光复敦煌后,唐王朝为褒奖张议潮而以宣宗名义颁发的一件正式的皇帝诏敕,现录文如下④:

(前残)

1. 达多等沙州郡敦煌

2. 平时三万余口是吾

3. 远祖口口口口口口

4. 之口口口口口口口

5. □口口口张议潮口

6. 知顺逆忠义之道口

7. 图籍户口口僧俗口

8. 来归口可口口口口

(后残)

刘进宝先生据此进一步推断: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约有人口30000余人,6000余户。⑤

(二)交通环境

因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说它既是中原王朝的边陲之地,又是开拓边域的前沿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自汉以来,因开拓之需,便致力于对敦煌的营建和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前来实边的中原移民和戍边入驻的屯军。他们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民族传统习俗。另外,经由丝绸之路向西进入西域的道路,共分三条,即南道、中道和北道。南道由阳关向西出发,沿昆仑山北麓、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行进;中道亦称北道,从古玉门关向西,沿塔克拉干沙漠北缘、天山南麓前行;北道(即新北道)由敦煌至庭州、轮台等地。三道都必经敦煌。这使得位于军事要地的敦煌又成为了扼丝路咽喉的宝地,也成为了中国与西亚乃至欧洲北非的交通枢纽。东西文化交融于此,商业贸易兴盛于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拓展了文化广度、延伸了文化内涵。还有,自汉以来,敦煌境内居民构成就比较复杂,处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生活区域。形成以汉族为主(主要为历代移民、屯军),粟特、吐蕃、氐、羌、匈奴、回鹘等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格局,这也形成了敦煌文化多元的特征。P.3303v《五印度用甘蔗造沙糖法》⑥,即为多元文化交流之一例,录文如下:

1. 西天五印度出三般甘遮: 一般苗长八尺,造沙唐多

2. 不妙;第二校一二矩,造好沙唐及造最上煞割令,第三

3. 般亦好。初造之时,取甘遮茎,弃却(梢)叶,五寸截断,着

4. 大木臼拽,拶出汁,于瓮中承取,将于十五个铛中煎。

5. 旋写一铛,着筋真小许。冷定,打。若断者,熟也,便成沙唐。不折,不熟。

6. 又煎,若造煞割令,却于铛中煎了,于竹甑内盛之。禄水下(□门满十五日开却,)

7. 着瓮承取水,竹甑内煞割令禄(漉)出,干后,手遂一处,亦敢去,日煞割

8. 令。其下来水,造酒也。其甘遮茎似沙州高昌糜,无子,取

9. 茎一尺截埋于犁垅便生。

(三)文化心理

关于敦煌社会民众的文化形态,杨继平先生曾于《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中,进行过专章讨论:“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作为敦煌家庭、家族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含有极其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而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充分理解敦煌家庭、家族生活及其社文化的重要突破口。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乃在于该地区历史形成的地理及人文环境。敦煌地区众多的文化现象都可以从这一特殊环境寻找到它的生成依据。”⑦P235-316在这里,杨继平先生将敦煌民众的文化形态总结为两大特点,即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与独特的边民文化心态。

《新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载:“(沙)州人皆胡服臣虏,每岁时祀父祖,衣中国之服,号恸后藏之。”这是敦煌陷蕃之后民众独特文化心理于外的强烈表达。《敦煌耆旧记》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凹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⑧独特的地域环境构成敦煌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经不同历史时期之沉淀,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内化于敦煌各阶层、各群体之思想精神,外化于相互既有差异又有联结的社会消费活动之中。“敦煌虽然僻处西隅,但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它决不是一块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是以其特有的地理与人文景观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联络着。”⑨P235

“在古代中国的版图上,敦煌特殊的地理置也就决定了它的特殊的人文环境。如果说敦煌的地文地理构了它的经,那么它的文化地理就构成了它的纬,这是我们认识敦历史及其诸多文化现象时所不可缺少的两条线索。” ⑩P236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切入主题之前,对于文化心理的了解,并进而理解唐宋时期敦煌各阶层、各群体的消费生活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

① 齐陈骏.敦煌人口与地理沿革[J].兰州大学学报,1980,(1).

②(后晋)刘昫 等.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4页.

③土肥义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J].敦煌研究,1986.(4).

④方广锠.宣宗关于归义军的诏敕[J].敦煌研究,2000(3): 113-114+188.

⑤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页.

⑥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 第5辑[M].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453页.

⑦、⑨、⑩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长沙:岳麓书社,1997.

⑧(清)张澍《续敦煌实录序》.

[1]参阅:

①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长沙:岳麓书社,1997.43页;②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81-84页:③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人口化研究[A].郑炳林.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兰州:甘肃文化出版化,2005;④(日)土肥义和.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的敦煌(一)[J],李永宁,译.敦煌研究,1986(4).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学艺术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065)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社会环境生态环境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