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阅读”

2016-05-30程红霞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罗丹司马光孔子

程红霞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经历以下的阅读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主要让学生经历以下过程,来引导学生品味阅读。

一、观其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瞻言见貌”的观点,将“瞻”指为在文本解读的初始阶段,读者对文本进行审美感知的心理活动。在阅读时,读者只有首先解读文本的语言文字,感知文本的外观形式和形象,才能由“瞻言”而“见貌”。从而最终把握文本外观形式所蕴含的的内在情趣和韵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着自己的心智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因此,在感知文本的时候,还得依靠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心理功能,将文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内心的视觉形象,从而对文本进行简洁的审美感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師:说说你们自己通过阅读课文,对罗丹这个人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罗丹是一个著名的雕塑家。

生:罗丹工作起来非常专注,也就是全神贯注。

(师相机板书:全神贯注)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一同走进罗丹修改雕像的画面中。

(出示自学要求:1.默读课文,划出描写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句子。2.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说说你们都看到了那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罗丹在修改女像时像喝醉了酒一样的画面。

生:罗丹修改女像时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让我看到了一个全神贯注工作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罗丹工作达到忘我境界的场面——把他的朋友都忘了。

(师相机板书:喝醉酒、忘我)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特点,精心设问,巧妙引导,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去触摸文本的语言,与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从而把文本中的那些凝固的文字转化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复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整体感知和初步把握。

二、寻其味

所谓“寻其味”就是让学生潜心会文,自然吟咏于文本语言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这是一个学生与文本反复耦合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自己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文本的语言,以求得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

请看《司马光》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表现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词句来回答?

(学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语句)

生:司马光没有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

师:课文是怎么写别的小朋友慌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人。

师:那司马光没有慌,课文又是怎么写的?

生:(读)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这里有两个动作,小朋友注意到了吗?把它划出来,好吗?

(学生动笔划)

师:你们划的是哪两个词?

生:“搬”和“砸”

师:(板书:搬、砸)这一“搬”一“砸”,就把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表现写出来了。谁再来读读写司马光表现的这句话?

生:(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请小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能这样做吗?

生:司马光如果慌了,那石头就搬不起来了。

生:司马光如果慌了,手就会抖个不停,就使不出劲了。

生;司马光如果慌了,浑身就没有力气,用石头砸缸也砸不破。

师:说得都很对!轻声读读上一段课文,再想一想,司马光如果慌了,可能有什么表现?

生:可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哭呀、喊呀、急着跑回去找大人。

师:司马光就是司马光,跟别的小朋友就是不一样,一点儿都不慌。小朋友,你们怎么看司马光的这种表现?

生:司马光能想出这个好办法,真聪明!

师:你夸赞司马光比别的小朋友聪明。

生:司马光遇到事情一点儿都不慌张。

师:这就是司马光的沉着与冷静,这是司马光与别的小朋友最大的不同。

这个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能够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紧扣文本的语言,引导学生学语习文。教学中,教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或凝神思考,或动笔勾画,或放声朗读,或自由言说,学的积极主动,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此引导学生“寻其味”,这本身就是一个富有韵味的追问和探寻的过程,也是对“观其貌”的发展和深化。

三、悟其道

所谓“悟其道”就是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这个“道”既包含工具性层面的东西,又包含人文层面的东西。从人文性的层面来看, “道”指文章所要传达的一种生命意义,这种生命意义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工具性的层面来看, “道”是指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些表达方法的获得,可以使学生的语感经验变得丰富,言语智慧变得灵动。

如《孔子春游》中“孔子论水”这一自然段写得极为精彩。一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的:先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四个品性,并通过诵读来体会和感悟;接着,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孔子论水的话语方式很特别,小声读读,体会体会,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是一个指向语言形式层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潜心会文,若有所悟。在交流讨论中,有学生说:“孔子说话有智慧,他说话当中还有一种言外之意,很含蓄。”有学生说:“孔子把水比作真君子,他善用比喻说理,真是善施教化啊!”还有学生说:“明明一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道理,可孔子却运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先阐述水的特点,再概括水的品性,这样就把道理说得更加明了了,弟子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如此教学,引导学生探寻文本到达的奥妙,让学生在“得意”的基础上“得言“,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语文意识。

“观其貌”“寻其味”“悟其道”三个阶段是一个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寻文本真谛的过程,是一个由文本外部向文本内部,由浅层感知向深层领悟逐步深入的递进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阅读,品味阅读带来的乐趣。

猜你喜欢

罗丹司马光孔子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孔子的一生
司马光砸缸之谜
孔子的一生
司马光砸缸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罗丹手稿
司马光“警枕”夜读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