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2016-05-30龙清江
龙清江
当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注重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为学习主体建构发挥创造潜能的教学环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削弱了语言文字的张力,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等等。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片面追求形式,教学理念未有根本改变
现在,相当部分老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以为有了形式上的现代化,思想现代化也就必然在其中了,不懂得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有其匹配的教学思想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方法。现在不少的小学语文课,显然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教学信息资源,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但其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仍是使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师仍是单纯的整齐划一的传授知识,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致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的作用大打折扣。如一位教师在公开课《捞铁牛》时,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捞铁牛过程的三维动画,并把全文展示在大屏幕上,教师没有板书,运用鼠标点击播放画面、动画、录像和课文进行讲解整堂课学生围绕大屏幕看、听、读,连书都没有翻看。这堂课中的三维动画仅起到了简单演绎、灌输知识的作用,成了传统教学的“奴隶”。教师忽视了自己的角色转变,忽视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改变教与学方式,没能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参与,没有实现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
二、本末倒置,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为电教而电教,为追求所谓“课堂现代特征”而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过量地运用各种信息刺激学生视、听觉神经,把多媒体的功能异化为一种展示与表演、一种信息快餐,缺乏对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的深入分析,缺乏精心设计,想当然地“化静为动”、“变文字为音像”、“变抽象为形象”,减弱了学生智慧与智慧、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使学生见惯不惊,冲淡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一文,对于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出场顺序,以及为什么只是調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反败为胜了?这一问题的处理本是难点,可是有了多媒体,似乎就不是那么难了,在网络上有许多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直接形象的揭示答案,只要按一个按钮,那几匹马就自己跑起来,清清楚楚得显现出答案了,看起来是很快的突破了难点,可是孩子的思考过程呢?是孩子自己想明白的吗?这样做轻松了老师,却培养了不会思考的孩子。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教学机智不见了。语文教师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了知识的“ 容器”,被动地接受灌输,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全部荡然无存,表现出的是“人灌”走向“机灌”的另一种教学极端。这样,教师没有给学生感受品味文章语言文字的机会,没有充分利用预设的情景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对字、词、句、段的解读,探求、挖掘和感悟的浓厚的兴趣。
三、使用方法不当,未改变教与学方式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信息的使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作用点不准,没有找到使用多媒体的最佳切入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乱点鸳鸯谱”。如《捞铁牛》中的“全文扫描”、“电子报书”。二是作用点过多,致使课件容量过大,播放时间过长。如一教师在教学《丰碑》一文时,一会儿展示图片,一会儿放课文录音、一会儿放红军过雪山的录像,一会儿播放军需处长冻死的场景等,既零乱,时间又长。教师成了“放映师”,课堂成了“资源展示厅”,学生成了“信息接受器”。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艺术和学生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让位于泛滥成灾的图、文、声、像。三是不会优化组合媒体。如资源选择或色彩黯淡,大煞风景,或音乐与氛围不伦不类,或画面“形”似而“神”不似等;资源组合与制作,文本、音频、图像、动画、视频的集成较粗糙等。四是操作不熟悉使学生失望、观者叹息、教师尴尬,课堂氛围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优势,为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协作解决学习问题提供支持。
因此,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