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素质教育的反思及对策导向分析
2016-05-30高竞艳
高竞艳
摘 要 文章针对素质教育过分偏重“以人为本”的倾向,提出素质教育应融合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目的的精髓。素质教育应超越单一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从微观上改进教育教学活动, 以实现对不同人才的不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本位 社会本位 复合人才
近年来,在全国教育改革浪潮中,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渐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经过数年积累和努力,素质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目标和途径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由于对这些问题有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区。本文针对目前萌发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拟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及应对途径导向进行探讨。
1 素质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思考
1.1 素质教育的另一误区:重个人轻社会
在目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无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开始尊重个人特性,努力培养学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未来竞争的心理素质。但遗憾的是,素质教育本来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拨,却矫枉过正,走入另一误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萌现出了一种完全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浏览一下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大部分自觉不自觉地以个体培养为第一,或曰将其根本任务定位在个人本位上,以人自身要素来作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重个人的教育倾向重在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认为只要能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控制不良情绪,以及发展个人能力,就以为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
总所周知,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两种功能,这就导致教育必须既对社会负责,也必须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负责任,虽然我们说,人的个性发展对社会的多样化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发展有着自身复杂性,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累加,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划等号。纵观整个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会出现统一的教育模式,学生面临的是统一的目标、大纲和考核,这导致学生不能促进自身个体发展,独立性较差,压抑个性和创新力,最终失却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有关社会化功能偏重带来的问题,目前在教育界认识得较为清醒,并在实践中有所规避。反过来,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目标的重心会落在专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异性的方面,从现实教学实践来看,当过分偏重个人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化功能的调适和制约,使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会自由泛滥,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个人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道德水平的下降、团队合作意识的缺乏都是个人为本绝对化带来的负面现象。
1.2 科学定位素质教育:融合“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探究素质教育人本主义的极端化倾向的出现的原因,无非是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有所偏差。为此,对素质教育性质和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解决素质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前提。
个人本位如何和社会本位整合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它们两者谁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为之苦恼的问题。 目前,针对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不同教育目标,实施这样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一种立足于个人,以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强调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立足于社会,以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目的,强调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前者的极端可能导致个人至上主义,这在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较典型,后者的极端可能导致民族中心主义,这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等比较突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强调社会本位,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曾经有过重大贡献,但过分偏重社会本位,强调国家利益和整体价值的绝对化,忽略了个人独立和自由,也忽略个人合理的利益和价值,阻碍个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戕害,在此方面,我国走过一段曲折的弯路,有过沉重教训,当引以为戒。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结合市场需要,要对自我利益进行自我设计和选择,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势必被凸显出来。但即便这样,舒展学生个性也要注意现实条件,一旦社会发展的平衡被打破,作为整体中的个人必然失去保障。 为此,在以个人为重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本位,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才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
至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可做下述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开放式教育,应该将“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发展”目的精髓有机整合,以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2 素质教育培养途径导向分析
在明确以上问题后,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那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甚恰当的,素质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这就是要大胆培养“两种人”, 所谓“两种人”,简略地讲,是普通劳动者与学术尖子,①是两种不同层次人才的简称,这两种不同层次其实涵盖许多连续层次,在这里,只是将它极端化了。为此,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有了两种方向,一是要沉下去,培养返归世俗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为社会提供广大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公民,一是升起来,“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为社会为人类造就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学术思想巨人。”②如何培养“两种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协调发展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
对所有人基础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把时间、精力和资金用于基础教育,可能是对人民对国家的未来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投资”。对于任何人无论是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出发点。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它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基本要素,是人类要满足基本生存,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也是追求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并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在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一般指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对其人格灵魂的塑造,这包括培养他们健康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其责任心、宽容心和自由心,以及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显然, 在这样一个学习知识的同时发挥自我潜力的阶段, 必须构建真正现代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使之高效达成目标。其次,在基础素质完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兼顾专业素质的培养,所谓专业素质是知对专业各方面的把握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可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及能力,专业的特殊素质因不同职业不同行业而异。它和基本素质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专业素质只要在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良好施展。
2.2 宏观上:做好教育结构调整,重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素质教育在宏观上必须体现在教育结构的调整上,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其次才是学校行为。”③在此方面,德国教育结构的合理设置,给了我们有益启发。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公认的成功典范,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普通职员和熟练劳动者。德国的小学阶段是统一的普通教育,但在中学阶段会有明显分野,根据未来培养目标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中学,一类是侧重职业素质培养,毕业后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是熟练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来源,另一类和大学相联系,毕业后直升大学,以期实现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如此分层分流教育保证了德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
结合我国实际,基础教育应首先得到很好保证,不少教育家呼吁: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比较高,对未来的影响和发展比较大,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对任何学龄儿童而言,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能获取必要知识和能力,并能毫无阻碍地参与一切教育和社会活动。再者,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应加大力度。我国的职业学校太少,普通中学偏多。这就造成众多学生将升大学视为唯一途径,而大学扩招,质量下降,也影响学术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所需要的大量安心本职的熟练劳动者也极度缺少。为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强学术质量的提高,对素质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微观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
无疑,对所有人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在前述中已经明确。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应有所差异。我们培养广大普通合格公民时,应把重点放在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方面。而对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落在提高学术水平和创造人类知识文化,这需要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大力改革。
在具体的实践中,课堂上的非素质或反素质教育成分的存在却给素质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名义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执行的却是非素质或者反素质之为,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例如,目前学校将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颇得社会各界认同。然而在后来,却遗憾地走进误区,声称为了保证素质教育效果,对上述课程推出考核制度,给学生带来新的枷锁,我们的学生在此情形下,失却了心灵的真正自由,找不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意义,其任何学习和活动指向功利主义和经济目的,势必素质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追求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途径上应超越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在宏观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从微观上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对不同人才的不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注释
① 石鸥.市场经济和象牙塔:培养两种人还是一种人[J].教育研究,2004(2):67.
②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0.
③ 田杰.试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