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德寺的石像特点研究

2016-05-30赵少帅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石像

赵少帅

【摘要】:曲阳县修德寺位于河北省西部。因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在西汉就有“雕刻之乡”之盛誉,修德寺始建于隋朝现存的七层砖塔为宋代遗物。新中国成立后修德寺遗址曾发掘出土北魏至唐代的石造像2200多件,因曲阳黄山生产类似玉的白色大理石色泽洁白如玉(俗称汉白玉)现在保存的比较完整的主要是北魏石像、东魏石像、北齐石像、隋唐石像四个阶段,修德寺石造像的出土多为小型单体像,一般残高约20~30厘米。是新中国建立后佛教考古的一个重大收获。也为研究石像的特点提供了重要资料。石像的精品主要藏在故宫博物院。

【关键词】:石像;曲阳雕刻;修德寺

修德寺的石刻造像的种类。最早一件是青砂石高脚菩萨三尊像,相当云冈期,最晚一件,为盛唐末期。前后延续约350余年有纪年造像为247件。纪年造像中北魏晚期17件,东魏40件,北齐101件,隋代81件,唐代8件。造像形式分为释迦、双菩萨、以及僧等共19种。长达230年间的纪年造像,充分地显示了此期间造像序列及其变化以及地区性佛教信仰上的特点。

北魏石像 题材主要是弥勒菩萨, 其次是观世音菩萨和释迦佛等造释迦牟尼像,北魏永安元年(528年),残高49cm,黄花石质。面庞圆润,眉目清秀,双耳硕大,外著袈裟,内穿僧祗支,手施无畏印、与愿印,结跏趺坐。火焰纹背光,头光浮雕双莲瓣,外饰弦纹。对弥勒菩萨的信仰受到重视。造像面形方圆,头部前倾,颈细长,神态严肃慈祥,衣褶厚重,多作三角隐起或重叠式。光背作舟形举身光,中饰莲花、火焰纹。佛像多作施无畏印,佛衣下摆呈重叠弧形,披覆整个佛座上,菩萨像裙底作羊肠式回曲纹。

东魏石造像 弥勒像锐减,观世音像增加,还有释迦多宝并坐像和思惟菩萨像。东魏造像的变化始于兴和年间,至武定年间而定型。袈裟变薄,衣褶用双钩阴线,披覆佛座的佛衣下摆呈现不规则的折叠回转纹。全像造型趋于简略,头部比例较小,表示了北魏造像向北齐造像的一种过渡形式。

北齐石造像 北齐太宁二年(562 年)造吴子汉造石双观音像,“两观音跣足立于圆形莲花座上,左面观音右手举至肩部,左手垂于腰际。右面观音动作正好相反。观音像身态自然,神情安宁。背面为舟型背光,背光上方有两飞天,手托方形宝塔,挺健飘逸,迎风飞舞”此造像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北齐白石菩萨立像也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此造像“身材修长,立姿十分端正,袒裸上身,佩双层项圈,肩有披帛,于腹部交叉后下垂,下着长裙,裙腰外翻为荷叶边,条带上以浅浮雕手法刻有莲花化生、火焰宝珠、净瓶等图案”。这一时期的造像已基本形成了新的风格,造像面部丰满,丰润挺秀,肌肉隆起,衣饰简化而薄,有较强的体积感,更加注重体态美的表现。思惟菩萨面含微笑,脸庞长方,头著宝冠,宝缯上飘,圆形头光。半跏趺坐束帛圆墩上,体略前倾。右肘支膝上,用食指支撑面庞。左臂残缺,殘存左手握足。菩萨下身着裙,裙摆分两层浮雕回曲形皱褶,腿部裙褶单勾阴线呈“U”型。圆墩下敷设圆形铺地宝装莲华,下为长方体石座。此像姿态优美,静中含动,展示出菩萨静心思维的神态,有明确纪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新出现的题材,有无量寿佛和阿弥陀佛,还有双尊像的形式,如双释迦像、双菩萨像等。菩萨像占此时期造像总数一半以上。北齐造像的样式上承东魏武定年间造像,到天统前后形成。造像肌肉凸张,面相丰满,衣纹简疏,多用阴线而不用双钩法。佛座渐短。造型稍嫌滞重,佛衣更趋轻薄。

隋唐石造像 隋代造像中无量寿的译名完全被阿弥陀所取代,出现三尊像,菩萨像比例增加,其中双菩萨像34躯,而弥勒菩萨仅1躯。佛像造型尚精致,菩萨像多较粗糙,冠服简单,衣纹简化,形体笨滞。唐代造像题材变化不大,阿弥陀佛和双阿弥陀佛约占总数一半。但造像形式已变为丰腴舒展,形體轻柔多姿。

北魏永熙二年(533年),造像主赵曹生。像高35.5㎝。菩萨头戴柱状花蔓冠,面作方圆形,胸间佩有饰物,膝前呈双U形交叉,又反折于肘下垂,披衫两侧作锯齿状略向外侈。菩萨左手持物,右手执莲蕾。菩萨的身后是举身舟形刻火焰纹背光。菩萨像的底部是素面长方体基座。该像是曲阳白石造像中的早期作品之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造型看,菩萨头偏大,腹部稍鼓,体形直立呆板且略显矮短。古代曲阳雕刻工匠在创造单体菩萨造像时,巧妙地运用了静与动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白石造像在风格上更显独特、更具魅力。弥勒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下著女裙,袈裟下摆及裙摆覆座。衣裙之纹饰曲折,层次分明,即羊肠式回曲纹样。衣褶厚重,横断面呈三角形。佛头与背光上部均失,背光外层为火焰纹,内层为锯齿纹   石刻造像的佛教艺术的升华。北魏晚期的石刻造像为“瘦骨清像”、“褒衣博带”式的造像风格;东魏时期的石刻造像除继承北魏晚期造像风格外,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面庞方硕、头大肩小、腹部微鼓”等;北齐时期的石刻造像已基本形成新的风格,“面相丰腴、体姿挺秀、衣饰疏简、薄衣贴体、有较强的体积感”等,这一时期的石像开始趋向生活化、现实化,并且出现了彩绘的石刻造像,隋唐时期的造像“造型丰满匀称、细腰挺胸、衣纹简单、衣饰轻柔而单薄、神态端庄”这一时期的石像风格明显体现“雍容华贵、庄重大方”的时代特色。修德寺出土的这些石像特点与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发展相吻合的尤其是许多石像有明确而具体的纪年,是其他任何石刻造像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它最为珍贵的,但还不是它的全部,它的全部价值还有待发掘。

在修德寺的石刻造像中,其风格特点的来源是在继承前期风格的基础之上大量的吸取了不同时期的造像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又对这样的特点深入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对修德寺不同时期的石像发展及演变的过程更加明确,对整个修德寺的石像特点的研究有全方位的认识,对研究相关的课题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达:《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像的艺术风格与特征》,《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2期

[2]王丽敏,吕兴娟:《河北曲阳县出土石造像》,《文物春秋》,2002年第6期

[3]李锡经:《河北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记》,《考古通讯》,1955 年第 3期

猜你喜欢

石像
人脸石像
随日光衰老的石像
复活节岛石像
“唱歌”的石像
复活节岛之旅
未解之谜——复活节岛石像
“唱歌”的石像
Easter Island Statues南太平洋复活节岛石像
“唱歌”的石像
摩埃石像也是有全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