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语教学中的隐喻观

2016-05-30彭洋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文化

彭洋

摘 要:本文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对隐喻进行了初步的认识和总结,以汉语作为二语教学为出发点, 关注留学生在二语学习中的隐喻能力的培养问题,通过对隐喻理论与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交叉部分的分析研究,将分析结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来,进一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隐喻;认知;文化;二语教学

隐喻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种事物,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有效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和认知工具。

简单地说,隐喻就是人们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通过认知和推理,系统地、对应地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这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1]。人类思维是隐喻性的思维,而隐喻本身又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隐喻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不同民族的人们的思维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它既是人们认知、思维、经验和行为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二语习得者之所以很难像本族人那样流利地说出当地语言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二语隐喻意识的缺乏,习得者与本族人之间无法构建起相同的隐喻模式,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直白表述所占比例过大。在二语教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在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时虽然注意到了目的语的语法结构,但却仍然用其母语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仅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这也是中介语的一大特征,同时也是形成偏误的主要原因。可见,对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建立起学生的目的语的概念系统,是帮助汉语学习者以目的语思维组织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方法。

一、隐喻的机制与功能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隐喻,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早已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语言的隐喻形式被约定俗成了普通的语言,人们几乎意识不到其隐喻性。

隐喻具有可创造性,说话人在交流过程中不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各样的隐喻带有很大的临时性,这就涉及到隐喻的五位一体机制,即主体、本体、喻体、喻底、语境。交际双方是两个认知主体,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平等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掌握相关的语义要素以及共享当下语境信息,这是隐喻得以实现其交际价值的基础。隐喻的过程是语义延伸的重要手段,交际双方的互动效果体现在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的程度上,双方达成对某种隐喻说法的共识,隐喻才能成为两者之间有效的交际工具。然而人们的认知能力、概念系统是复杂的,因此隐喻表达也会多种多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概念系统不会完全相同,其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性,因而有时可能导致对隐喻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际障碍,这在二语学习者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具备隐喻能力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的必要条件,二语学习者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及与本族人的交流中不断总结经验和规律,获得本族化的隐喻能力,才能充分流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语言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教授单一的课文、词汇、语法等内容,应该善于吸收和利用隐喻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度,进行深入的语言对比,发觉其中共同的隐喻机制,向学生呈现真实、完整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帮助学生发现隐喻在目的语中多种用法的相似性以及解释为何使用该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目的语的隐喻系统,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在大脑中构成语义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其认知能力这一目的。

二、二语文化教学中的隐喻因素

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在众多文化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性,它又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语言中蕴含的许多文化含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喻表现出来的,所以它既是一种认知行为,又是一种文化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在一个文化背景下界定的[2]。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是二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这更离不开隐喻思维和隐喻能力。然而一个人的隐喻思维和隐喻能力带有各自的民族属性和文化特征,由此造成的不同母语国家的人在进行交流时产生的隐喻偏差是外语习得最主要的障碍之一。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研究有利于培养目的语的隐喻思维和能力,隐喻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改善又进一步提高了外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留学生对与母语隐喻概念系统差异较大或者未涉及的二语隐喻概念系统的部分会感到陌生,他们缺乏相关的隐喻理解和使用能力,因此外语教师应该进行文化输入,而且要注意文化教学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思维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反映二语隐喻的习惯性表达,增强隐喻意识和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学会运用一些常见的隐喻,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联想,自觉整合目的语的隐喻系统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去,最终能够创造性地正确运用二语中的隐喻。

三、结语

总之,通过对隐喻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目的语文化,文化上的沉淀,又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因此,在二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同语言隐喻概念系统究竟有多大程度的差异性、又是如何被本族人所使用的,则有待具体的研究来发现。

参考文献:

[1]赵艳芳 著.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王守元,刘振前 著.隐喻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2013.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谁远谁近?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