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2016-05-30闫勇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2期
关键词:簪花宴会经济学

闫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花象征着喜庆与荣耀,我国古代汉族男子与女子均可簪花,以花为美并不是女子的专利。杜牧有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不会引起非议。簪花在唐代宴会中有没有成为固定礼仪,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没有看到士人簪花的影子。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太祖、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宋真宗曾两次在宴会中“御亲赐带花”,一次是在封禅泰山前亲赐枢密使陈尧叟,一次是亲赐参知政事寇准,“众皆荣之”。天禧四年(1020年),直集贤院祖士衡建议御宴簪花时“群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可知真宗时期簪花已成为宫廷宴会的特定礼仪。

宋真宗以后,御宴簪花开始盛行起来。仁宗时期,司马光因“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司马光拒绝簪花被视为违君之举,由此亦可说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内侍官)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花三个环节。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这时皇帝宣布赐花,“群臣下殿,然后更衣,更衣后再坐,则群臣班于殿庭”,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前文提到的陈尧叟、寇准就曾获得这一殊荣。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宴会结束后,预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违者纠举”,并要受到惩罚。

宋代宫廷宴会中所簪之花可分为鲜花与人工花两种。百花之中,宋人最爱牡丹,其中又以千叶牡丹最为珍贵,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不过,真花在簪戴时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免忙于收拾凋落花瓣,狼狈不堪,因此宋代宫廷宴会中的御花大多是人工制作的布花。南渡以后,由于财政拮据,御花多以普通的罗、绢为主,远不能与“滴粉缕金花”相媲美。

随着簪花成为一种正式的礼仪,它也不可避免地附加了一些政治色彩。例如最初御宴官员在谢花时可以不离开座位,真宗时期改为集体于殿庭中跪谢,意图明显在于强调君恩浩荡。再如高宗对赐花数目的繁琐规定,显然是借此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摘编自杨倩丽《御宴簪花:宋代宫廷宴会的独特礼仪》)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男子簪花在唐代已是一种社会风尚,但并无现存文献记载证明唐代宴会中簪花没有成为一种固定礼仪。

B. 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更为普遍。在宫廷宴会中,簪花逐步成为的固定礼仪。宋真宗在宴会中“御亲赐带花”就是明证。

C. 南宋时,皇帝在宴会时逐渐不再簪花以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D. 在大宴中,皇帝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如陈尧叟、寇准就曾获得宋真宗亲赐簪花这一殊荣。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簪花礼仪大受青睐的原因或许与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有关。

B. 司马光性格高洁,不喜华靡,宁愿得罪君主,也不在喜宴中戴花。他拒绝簪花被视为违君之举,由此证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

C. 簪花规定不厌其烦,官员等级越高,簪花越多,亲王簪大花一十八朵,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罗花、绢花根据身份不能混用。这些繁琐规定,显然是来强化现实权力结构。

D. 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簪戴千叶牡丹,除了因为宋人最爱牡丹之外,还由于千叶牡丹最为珍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臣簪花后要向皇帝谢恩,官员在谢恩时可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但后来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这一改变明显是强调君恩浩荡。

B. 预宴官员要簪花而归,不戴归私第或由仆从持戴的行为则视为对皇帝不敬,并要受到惩罚。

C. 真花极易受损,官员往往不能免于收拾凋落花瓣,并会因此狼狈不堪,所以宋代宫廷宴会中大多使用人工制作的布花。

D. 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这是因为簪花的政治色彩减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军马场

李德霞

那年的秋天,秋风萧瑟。

一排排大雁往南飞的时候,父亲从军马场回来。回家的父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母亲离婚。

父亲是军马场的场长,手下管着几百号人,也管着几千匹上好的军马。军马场离我们村百十多里地,在县城的最北边。听父亲说过,军马场好大,占地几百亩,几千匹军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六岁的我就盼着有那么一天,父亲带着我去看看军马场,去看看军马。可是,父亲突然要和母亲离婚,他不要这个家了,也不要我了,我的这个愿望就像扎了针的气球,扑地破了。父亲和母亲离婚,其实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个上海女知青,军马场的会计。

对这件事反应最激烈的是奶奶。奶奶七十多岁了,她做梦也没想到,父亲会和母亲离婚。她跳着一双小脚,不打父亲,左右开弓,打自己的嘴巴,边打边哭:“羞死人了!我造了什么孽,养了这么个白眼狼!陈世美!”奶奶都不知道该骂父亲什么了。

父亲闷着头,绝情地对母亲说:“该说的,我都说过了。反正,我心里装不下别人,只有上海女知青。你看着办吧。”

母亲寡白着一张脸,咬着嘴唇不让泪水流下来。母亲说:“好,好,我答应离婚。可是咱娘呢?娘咋办?”母亲说的娘是奶奶,也许母亲想用奶奶来拉回父亲的心吧?母亲错了,父亲是铁了心要离婚的。奶奶一把拉住母亲的手说:“玉儿,你要是不嫌弃,咱还是一家人。我就是死,也不会跟他去丢人现眼!”母亲拍拍奶奶的手背:“好,咱还是一家人。”

母亲是奶奶捡回来的。直到现在,母亲也不知道她的娘家在什么地方。冬天来了,母亲上山砍柴,背回的柴一次比一次多;下雪了,母亲在院里劈柴,抡起的砍刀一次比一次狠。奶奶明白母亲的苦楚,对母亲说:“玉儿,别和自己过不去,憋屈的话,就哭出来吧。”

母亲终于忍不住了,伏在奶奶的肩头,痛痛快快哭了个够。

第二年春天,奶奶突然去世。母亲忍着悲痛,连着给父亲捎了几次话,可是,直到奶奶下葬,也不见父亲回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恨透了父亲,他的心里没有奶奶,没有母亲,压根儿也没有我这个儿子吧!

日子流水般过去。转眼,我八岁了,该上学了。老师问我:“你父亲叫什么名字?”我说:“鲁玉儿。”老师又问:“母亲呢?”我说:“鲁玉儿。”老师一愣:“你父亲和母亲怎么一个名字?”我倔犟地说:“我没有父亲!”

父亲和母亲结婚的照片挂在墙上好多年了,我第一次看着难受。那天,我偷偷摘下来,躲进柴房,我把左边的父亲剪下来,剪成碎片。母亲进来抱柴烧火,呆愣片刻,一把夺过照片,狠狠扇了我一巴掌,那是母亲第一次打我。母亲说:“那是你父亲啊,你怎么能这样!”我犟得像头驴,脖子一梗冲着母亲喊:“我没有父亲!”

我的眼泪吧嗒吧嗒落下来……

那天,一辆吉普车卷着一路黄尘停在我家院门口。车上下来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自称是军马场的副场长,专程来找母亲的,他对母亲说:“你是老鲁的家属吧?让我好找。”

母亲一愣:“哪个老鲁?”

场长眉头一皱:“你不是鲁志国的家属吗?”母亲看着场长,云里雾里。场长说:“是这样的,老鲁昨天遛马时不小心被军马踢折了一条腿,躺在军马场医务室里,我看着挺可怜的,就来通知你去陪陪他。”

“他不是有个上海女知青吗?她不在?”母亲一脸茫然。

这回轮到场长茫然了:“什么上海女知青?没有哇。我们军马场别说是上海女知青,连个本地女人都没有,全是清一色的爷儿们。”

母亲说:“怎么会没有呢?老鲁就是因为那个上海女知青,两年前才闹着跟我离婚的。”

“让我想想。”场长挠挠头,自言自语道,“两年前,我调到军马场,军马场上下搞运动,老鲁被定为右派,撸了场长一职……”

母亲大瞪着两眼,一下子明白过来,眼泪扑簌簌掉下来。母亲抹把泪,一把拽住我的手说:“儿啊,咱去军马场!”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1年第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父亲突然要和母亲离婚,他不要这个家了,也不要我了,我的这个愿望就像扎了针的气球,扑地破了。”去不成军马场是后来我恨父亲的主要原因。

B. 小说中“奶奶”听到父亲要和母亲离婚反应最激烈,她不打父亲,左右开弓,打自己的嘴巴,是因为她心疼自己的儿子。

C. 母亲在与父亲离婚之后,先压抑自己,后来又痛哭了一场,表现她对父亲的失望,但后来看到我剪父亲的照片,狠狠扇了我一巴掌,说明她还爱着父亲。

D. 小说以“军马场”为题目,并在文中多次提到军马场,军马场不但是父亲工作的场所,也象征了父亲的军人品质。

E. 小说结尾写母亲抹把泪,一把拽住我的手说“儿啊,咱去军马场!”说明母亲彻底原谅了父亲。小说表现了亲情的美好,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维护家庭,保护家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倾注心血 成就学问

中国经济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对西方经济学了解越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越坚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就是这样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现年83岁的他研习经济学已整一甲子。

“我小的时候,亲眼看到日本侵略军在家乡烧杀抢掠,也亲眼看到新四军英勇抗日的场面。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语道出老一辈爱国学者缘何怀有浓厚的报国情怀。

吴易风在私塾接受初级教育,从小诵读传统教学读物,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而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他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以“先忧后乐”的社会责任感贡献着力量。

15岁时,吴易风考取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初,苏北行署区创办机关干部学校,培养工农干部,他没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当起教员。他说:“这些干部比我年长,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1953年,我国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这一年,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成立,吴易风又当上了中学老师。“我就是国家建设的一块砖、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23岁那年,吴易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27岁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半个多世纪里,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他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

在江西余江“五七”干校,他白天参加重体力劳动,晚上坚持读书学习,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自学外语,还读了《资治通鉴》。第二次下放,他到北师大农场劳动,利用清晨和夜晚写作,在劳动之余完成了35万字的《空想社会主义》一书的初稿。这部专著总印数3万多册,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吴易风说,“在学术领域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能未经缜密思考就轻易作出论断。无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否定他人的观点,都应是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结果。”

他在专著《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经济学说史著作的见解,逐一论证,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这本书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他与人合著的《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由过去偏重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正确的经济理论更有说服力、应用效果更好。该书入选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库,又于2013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他与高鸿业合作编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册),是国内出版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西方经济学教材,入选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从1988年到1998年印刷11次。谈到这部教材,吴易风说,“我们编的西方经济学不是照搬西方的,而是在原原本本介绍西方经济学之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评析。”后来,吴易风担任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经济学课题组首席专家,同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与课题组合作编写了《西方经济学》(上下册)教材,被很多高校采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体系,将二者研究通透、融会贯通,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做出扎实、务实、实用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人们尊称吴易风是“三通经济学家”——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西方经济学、通外国经济思想史。

当谈到学术界存在的道德失范和学风浮躁问题时,他说,“做学问不是为了任何个人私利,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以要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他还说,“做学问就是长期坐冷板凳,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据人大一位校友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在学术思想领域,西方经济学属于半禁区。是从吴易风老师那里,他们得以知道凯恩斯、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知道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位校友说,“他的课座无虚席,来晚的同学就站着。他讲课不用讲稿,各种西方经济思想流派一一道来。”在那个时代,吴易风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引导他们认识西方、了解世界。

在吴易风与他指导的博士生合影上,他和老伴被四五十名学生簇拥着,有的学生已过不惑之年,成为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有的学生朝气蓬勃,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每个学生都得益于吴易风的熏陶和指导,并不囿于学术领域,而是关乎整个人生……

(节选自《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29日 06 版 作者 吴撼地)

(1)下列对文本材料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吴易风教授是一位坚持中国经济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对西方经济学了解越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就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B. 吴易风没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当起苏北行署区创办机关干部学校教员,教比他还年长的学生,说明他在校成绩优异,品质优秀。

C. 1953年,我国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计划。这一年,江苏省转业干部速成中学成立,吴易风又当上了中学老师。这就是他爱国的一个具体表现。

D. 材料用吴易风教授两次下放的经历,又一次有力证明了逆境出人才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告诉我们任何人成就的取得不可能一帆风顺。

E. 材料以时间为顺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多处使用引用手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让我们认识并了解了吴易风教授的优秀品质和出色成就。

(2)吴易风教授的“学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作出具体分析概括。(6分)

(3)吴易风教授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回答。(6分)

(4)哪些因素成就了吴易风教授的学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一、1. 选D原文表述在第五段“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前文提到的陈尧叟、寇准就曾获得这一殊荣”,选项缺少了限制词“有时”。

2. 选B无中生有,原文第三段“司马光因‘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司马光拒绝簪花被视为违君之举,由此亦可说明御宴簪花的重要性”,并没有表明司马光的性格和宁愿得罪君主。

3. 选D,强加因果,文并没有说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的原因。最后一段“南宋以后,簪花逐渐淡出宫廷,至明清时期男子已不再簪花,‘俗惟妇女簪花,大致已与今日无异”。

二、(1)选E3分、D2分、C1分,选A、B不得分。A项“去不成军马场是后来我恨父亲的主要原因”错误。B“是因为她心疼自己的儿子”表述错误。

(2)①“我”是小说矛盾的见证者和叙述者,贯穿了小说的整个情节,是小说的线索。②“我”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有自己的形象特点,倔强纯朴,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我”衬托了小说主人公父亲形象的高大,“撕父亲照片”“恨透了父亲”,“我”对父亲的不理解更能衬托出父亲的坚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①勇敢果断。军马场搞运动,父亲主动和母亲离婚,自己承担后果,丝毫不拖泥带水。②内敛坚忍。母亲痛哭,父亲没有回应;奶奶去世,父亲没有回家尽孝,甚至摔伤了腿也不愿通知家人。所有苦都埋在自己心里,不倾诉也不解释。③热爱家庭。为了使家人不受牵连,在打成右派时和家人断绝关系,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家人。④工作认真。作为军马场场长,管着几千匹军马,个个精神抖擞,生龙活虎。

(4)①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线索清晰,便于读者把握故事情节。②小说前后照应,结构安排巧妙。小说题目为军马场,以“父亲从军马场回来”开头,以“儿啊,咱去军马场”结尾,多处进行前后呼应,情节紧凑。③巧妙运用衬托手法。小说中写到母亲对父亲的怨,奶奶对父亲的恨,家人的态度衬托出了父亲的形象鲜明。④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展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卒章显志,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三、(1)(选A 得3分,选C 得2分,选B得1分,选D、E不得分)

(2) ①有专注与合著多部,专著如获得广泛好评的《空想社会主义》,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英国古典经济理论》;合著有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由过去偏重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与课题组合作编写被很多高校采用作为教材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等。②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大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际做出扎实、务实、实用的研究成果,被人们尊称为“三通经济学家”。③学识渊博,讲课不用讲稿,座无虚席,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引导他们认识西方、了解世界。(评分标准:每点2分)

(3)答:①有浓厚的爱国情怀。②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中,他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有“先忧后乐”的社会责任感。③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入通透。

(评分标准:每点2分)

(4)答:①谦虚的求学作风。比如,他说:“这些干部比我年长,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这显示了他的谦虚好学。②勤奋的精神品质。比如,在江西余江“五七”干校,他白天参加重体力劳动,晚上坚持读书学习,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自学外语,还读了《资治通鉴》。第二次下放,他到北师大农场劳动,利用清晨和夜晚写作,突出了他的勤奋刻苦。③严谨的治学态度。比如他说,“在学术领域不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不能未经缜密思考就轻易作出论断。无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否定他人的观点,都应是仔细研究和深入思考的结果”。不妄下结论,可见治学的严谨态度。④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创新意识。他在专著《英国古典经济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一般经济学说史著作的见解,逐一论证,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他与人合著的《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推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由过去偏重定性分析转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说明他敢于独辟蹊径,有自己的思考。⑤潜心钻研、摒弃浮躁的研究精神。比如他说,“做学问不是为了任何个人私利,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以要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他还说,“做学问就是长期坐冷板凳,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他自己研习经济学已整一甲子。(评分标准,以上5点写出4点即可得满分。)

责任编辑 彭 琳

猜你喜欢

簪花宴会经济学
庆祝宴会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霓裳掩春心——周昉《簪花仕女图》品鉴
置胆插花馨 尊觚花器与簪花内胆
猫和老鼠的宴会
浅析宋代男子簪花的文化内涵
簪花仕女图
宴会场地的一般要求、规则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