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山东农业产业化推进问题的思考

2016-05-30盛芳李医心康维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分析发展现状

盛芳 李医心 康维波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经济转型期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对山东省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只有从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3个方面,不断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找到符合山东实际、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13-03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Shandong

Sheng Fang 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Shang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na)

Abstract: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fter more than 20 years of development,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exploring the road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bu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it also faces many problems. Only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namely,“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benefit joint mechanism”,can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he development ideas. By this way,we can find new ideas that fitted well with the practice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Problem analysis;Measures

1 引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曾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毫无疑问,实行农业产业化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此,早在1993年山东省就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山东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纵观现实,农业仍然是山东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如何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确保山东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态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对策,对于推进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及产业布局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山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化推进现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曾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必须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推动城镇化发展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对农业现代化企业合理进行结构布局,不断实现城镇化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切实增强现代农业企业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和各类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农户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体制。回顾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一是探索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以诸城、寿光为代表的部分县市,积极探索“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等农业经济发展路子;二是全面推进阶段。1994年山东省委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写进本省的一号文件,确立了“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三是深化提高阶段。针对国内外对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不断提高这一现象,21世纪初,山东省各地从政府以及企业和农民,重新转变观念,开始新一轮的探索与实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2.1 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2.1.1 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质量稳步提升 “扶”龙头,就是为了“富”农民。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中坚力量。自20世纪90年代初,山东省委就确立了“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总体思路,截至2015年7月,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9 200家,销售收入15 000亿元。涌现出一批以鲁花花生油、诸城得利斯、金锣火腿等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市场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政府还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了“山东名优农产品西班牙精品展”、“厦门食品展”等系列展销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三届山东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从而使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呈现出向好的趋势。

2.1.2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显著提高 促进农民增收,不仅是“三农”问题中的重点,更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府大力推进发展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全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1 70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0%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员260万人,带动农户增收总额124亿,户均增收700元。政府在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上,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普通农户、规模经营户共同发展;在增加工资性收入上,鼓励龙头企业优先雇佣本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农民。促进农民增收的多样化举措,一方面,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知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1.3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日益突出 “一村一品”、“一乡一企”专业村镇快速增加,全省已形成6 600个专业村、26个专业镇。村企互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譬如,截至2012年,滨州市有56家企业无偿投入5.6亿元参与农村公路建设,21家企业投入资金1.3亿元帮助关联农户改造房屋3万余间。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和提高,带动了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推动了农村医疗、教育方面日趋完善。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建立新型有效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为集约化经营奠定了基础,不仅对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同时,新型科技成果的应用对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 山东农业产业化推进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之差距分析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弄清楚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找出根源,对症下药,从而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经过20a的发展,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和销售服务的功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龙头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竞争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的水平。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总体而言,山东省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规模偏小。截至2012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有850家,且都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而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仅有3家,相比蒙牛的7a过10亿、双汇的10a多过百亿,龙头企业的发展显然十分缓慢。另外,我省农业企业多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管理模式多为家族式管理,企业领导人科学文化水平有待提升,企业科研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低,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明显较低。

3.2 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全省情况来看,尽管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龙头企业,但是,从区域具体情况分析,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城市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而东部沿海半岛的潍坊、烟台、青岛、威海4市,农业产业化兴起时间较早,整体水平则不断提升,已经由“量的扩张”阶段过渡到“质的提升”阶段,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数量、经营收入分别占全省总数的1/3以上;而中部的莱芜、西部的菏泽2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之和、销售收入之和仅占全省总数的5.60%和6.68%。由此来看,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协调、平衡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3.3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有效运转的内在动力。从目前全省情况来看,大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很好的理清,主要表现为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不紧密,合作合同关系模糊,这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在交易后分配利益时,农户只分到少部分利益,因而对农户很不公平;二是在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时,双方都很可能以撕毁合同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而导致合同履行效率偏低;三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没能真正地建立起来,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缺少应有的可行性和规范性。

4 加快推进山东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考

为推动山东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平衡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只有从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区域平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3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找到适合山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4.1 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为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建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在企业提质增效中的作用,因为只有优秀的领导企业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因此,企业领导要切实注重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结合,努力使自己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领导知识的“双内行”;同时,企业要真正加大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工具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其次,企业要从外部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增强自身能力,一要切实加强同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农业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二要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建设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加大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次,不同区域之间的龙头企业,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横向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而引领农业产业发展潮流,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增加农民收入,不断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

4.2 不断促进区域平衡,科学推动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最重要的是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各地政府部门,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新形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农业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品牌农业,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进行特色化经营。具体讲,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各地传统优势和资源优势,真正把当地的品牌“做大”、“做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一招鲜,吃遍天”。为此,各示范村镇要积极推进“一村一业”、“一乡一品”工程,建设出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村镇,精心打造“一村一品”,力争做到“村村有精品”;二是要做到各区域务必选准当地的资源优势,根据优势资源来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减少资源配置的盲目性,避免造成农民损失。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大量吸引农村劳动力,通过促进农民不断增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城镇规模扩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4.3 切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巧妙形成城乡一体化纽带 一是要引导龙头企业坚持为民服务方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农资购销、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应对自然、疫病和市场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企业应着眼长远,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收购农产品,从而赢得农户的广泛信任,稳定企业原材料来源,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联合兴办企业。使农民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企业的股东,既能在种养环节上获益,又能在加工销售上获得利润,从而建立起增收的长效机制;同时,要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合法权益。通过企业扩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大城镇规模;通过农民增收,不断支持、鼓励农业产业全方位发展,带动农村生活水平提升,促进农民与企业融合,推动农民与城市结缘。

参考文献

[1]高传杰.山东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3):13-16.

[2]苗元振,王慧.山东省农业产业化二十年发展状况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49-54.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问题分析发展现状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