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法”在提高语文学习有效性方面的探究
2016-05-30周佳
摘 要:随着上海改革和发展的深入,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生越来越多,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基础差、学习习惯差和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按照古人提出的“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进行实践探索,用“朗读法”开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法”对于提高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和夯实语文基础方面卓有成效。
关键词: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生 语文教学 朗读法 学习效度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那么我们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应发生变化。现在大量农民工涌入上海,城市中原有的居民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出生率降低,因此大量随迁农民工子女进入上海的公立学校。在“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有效性 ”的课题研究中,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我特别赞同古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观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朗读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工子女的语文学习效度。
一、大部分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1.语文基础差。目前我校学生大部分为外来务工子女,其老家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虽然收入不低,但是却付出了大量时间在工作上,根本没有给孩子留下很多时间。因此学生从幼儿园开始的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欠缺。进入小学后,对于拼音、识字、朗读乃至写作都产生困难。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已经无法跟上正常的语文课进度。
2.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调研得到如下情况:在杨思周围生活的学生中100%的外来户口学生,14.3%的学生生活状况基本与上海学生生活无异,42.9%的学生是无卫生设施(没有洗手间),14.3%的学生下课后帮助父母工作,28%的學生放学后家中无人看管。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较少,更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孩子一般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只热衷于打游戏,玩手机,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3.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把对语文的学习变成了知识的学习,认为语文就是背古文,识字和拼音,因此感到枯燥乏味,缺少乐趣。事实上语文是熟读涵泳,品味和琢磨。而农民工学校的学生往往缺少对语文的感性体验,因此缺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法”在随迁子女学生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诵读,在过去的私塾里,老师教学生都是先读先背再讲,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能略知一二。古人认为好文章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自然上口,不易遗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
课堂教学中,朗读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朗读法,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毕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而且,语言所传达出的美,很多时候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以,巧妙地运用阅读法,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正确而巧妙地使用朗读法呢?
其一,选择适合用来朗读的内容很必要。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歌都需要进行全篇朗读的,有些段落、章节迅速浏览一下即可,有些段落、章节则需要反复品读。
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雨巷》一类的诗歌,很显然需要整首进行朗读指导,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类的很长的政治抒情诗,则只需要抽出一部分进行朗读体会就可以了;散文篇幅一般较诗歌长,没有时间也不必要进行全文的朗读指导,只需要将经典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反复读和体会就可以了。
其二,朗读的目标要明确。每一次朗读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要体会语言所传达出的美还是要体会所写景物的画面感抑或是揣摩作者是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总之,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要胡乱读一通,读完就读完,读完学生还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读又有什么作用呢?
如在讲《留住童年》的课文时,把握作者的感情为目标,读起来只要读出轻松愉悦的感受即可,过分要求停顿重音反而会影响学生对诗歌本身的感悟。而《石缝间的生命》则应先让学生划出重音和停顿,这是有一定篇幅的散文。划好重音后再去朗读,有意识地在朗读中通过凸现小草的生命力之顽强。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其三,抓住关键词进行反复体会。很多诗歌、散文都有值得细细品味的字词,只要把握住关键的字词,读准关键字词的轻重缓急,整句、整段、整篇所传达出的感情也许都可能水到渠成了。
讲《再别康桥》的时候,每一节都可以抓出关键词进行阅读体会。第一节抓三个“轻轻的”,指导学生读出眷恋不舍之情,既然是依依不舍,自然就应该读得缓慢悠长一些;第二节抓“荡漾”一词,要读出“荡漾”的感觉,就要读得慢一些,让人觉得心真的在“荡漾”,非常享受的样子;第三节抓“甘心”一词,既然是心甘情愿与康桥融为一体,那么肯定是非常诚恳,很亲切的样子。……最后一节抓两个“悄悄的”,最后无论怎么样,还是得离开,自然包含一种凄美的离别之情,就要读得慢一点、轻一点、伤感一点。如此反复读和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老师不用讲,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把握。
再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恬淡平和。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节奏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 围绕三个“定然”一个“定能够”读出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愿景。一个比一个递进,加强语气、情感来表达作者的乐观态度。
其四,可以将不同文章中相同的字词提出来进行对比阅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感情,一对比就了然了。
在讲到《雨巷》第一句“独自彷徨在……”,就可以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一句进行对比阅读,联系背景,多读几遍,再结合不同的环境,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两个“独”字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毛泽东“独立寒秋”的“独”是一种气魄,一种豪情;而戴望舒“独自徘徊”中的“独”传达出的是一种因知音难觅产生的孤独彷徨感。又如《故都的秋》中“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也可以与“独立寒秋”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反复的读,两个“立”字就清晰可见了——毛泽东是气势,而都市闲人则是一种闲适。
最后,朗读的形式要多样。朗读的形式很多:齐读、领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扮演,演小品等。初中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当然也存在个别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的同学。让课文在学生心中活跃起来,一个好的表演者总是可以让课本活起来。
课堂上,一定要灵活选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切忌整堂课齐读到底或者由老师一气呵成、承包所有的朗读,那样,学生没什么兴趣,课堂也比较枯燥乏味,最后当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朗读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度的重要意义
朗读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依旧是重头,运用得巧妙,可以使课堂增辉添彩,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助于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1.“朗读法”有助于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式,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儿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运用语言文字,都有很大的好处。
2.“朗读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赋有魅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读的多种审美功能,使作品的潜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练奇巧诉诸于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看见朗读教育的美育作用。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朗读法”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学生去读,而且要学生乐于去读,使他们体验到读的快乐。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如果能及时地作出评价,就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只要学生读得稍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使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产生读的快乐。
四、“朗读法”运用的评价与总结
通过对“朗读法”的运用,我们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总结,总体来看,学生的语文阅读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语文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以我校2014级学生为例,毕业学生163人,升学160人。在2011年学生进校时是随机分成四个班,我任教其中两个班。我在这两个班中着重运用“朗读法”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结果发现:学生不但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了,而且散文、诗歌欣赏水平也提高了,同时作文写作能力也不断提升。家长对老师开展“朗读法”的满意率达到94.3%,认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清晰,语感变好了,更爱上语文课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满意度也比同类其他班高,教师认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显著提高。在初三升学考试中,这两班语文平均成绩高于年级语文平均成绩。
对于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为他们终身发展的职业生涯打下扎实基础的学习。学生的父母付出毕生的辛劳为上海发展贡献力量,怎样教授好他们的子女是我们做教师的永恒的课题。我认为“朗读法”是讓学生在课堂的黄金时间段内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三年的实践和思考,“朗读法”在随迁农民工子女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朗读法”在中学语文教育更有效地应用。
(周佳 上海市历城中学 2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