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三美”论
2016-05-30栾荣华
栾荣华
【摘要】:作为文学的最高表达形式---诗歌,历来是文人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对于诗歌的翻译,对翻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渊冲的“三美”论原则理论给诗歌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思维,对于诗歌的翻译实践活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的“三美”论原则进行探析,希望对我国的经典传统诗歌与文化更好地传播向世界。
【关键词】:三美论;诗歌翻译;许渊冲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师是有史以来我国诗词翻译界功绩最为卓越的学者之一。许渊冲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实践家,而且是一位很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译作不仅为我国的读者所喜爱,还受到国外很多学者的赞赏。其诗歌的英文译本受到了外国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其中Songs of the Immortals 《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还被英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企鹅出版公司收入《企鹅丛书》出版。
“三美论”是许渊冲教授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不但是很多翻译工作从事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也是很多翻译批评家批判诗歌翻译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手段和标准。“三美论”中“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美”是根据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不过鲁迅先生说的是写文章, 而许先生则把此理论应用到文学翻译中。
许渊冲指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三美之中,最重意美,因为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音美次之,因为中国古诗以其严格的平仄和韵律而独具特色,如果译文放弃了这种押韵,美感会丧失不少。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教授积极提倡以“三美”原则作为中国古诗英译的最高标准,并在翻译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一标准,为国内外读者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译作和美的享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杜甫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56岁流离到夔州时,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忧国思家,感时伤怀而作,因其雄浑悲凉的意境,工整齐协的格律而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作者先通过描写深秋登高所见的江天景色,給读者造成感觉上的孤独感,继尔通过萧萧落叶、滚滚长江,将感情由孤独转向悲壮,最后将潦倒穷困、爱国思家的感情由身边的琐碎之事“停酒杯”表达出来。杜诗内容和情感上的深厚凝重, 是通过节奏的起伏婉转, 音调的抑扬顿挫得以表达的。
“意美”的传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每折一景,许先生用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water so clear and white来表现两句中四处景物,用 sad gibbons cry, birds wheel and fly来表现后二处景物,这样便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这两句译文句式基本对等,还压尾韵,原诗的“无边”和“无尽”对仗工整,译文boundless和endless也遥遥相对;原诗“萧萧”是叠字,译文也重复了shower,并且和“萧萧”音似;原诗三个草头,译文也有三个是“sh”的头韵,原诗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三个三点水,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的头韵。而且在原诗的“滚滚”这对叠字后还加了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就算可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的“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含义,这就弥补了形美方面的不足。原诗中的“悲秋”说明诗人对秋的感受,说明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诗人客居万里之外(far away home in autumn)所产生的悲愤 (grieved)之情。正是对这些细微处的关照,许译才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
“音美”的传达。原诗通篇对仗,但在英诗中却不可能实现对仗,但许译用押尾韵(韵脚为aabbccdd)的方法予以了弥补。许译中头韵、尾韵、行内停顿交替使用,极富审美效果,如头韵so swift, so clear, shower by shower, hour by hour的运用既能产生一种节奏美,又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尾韵每二句押同一韵,悦耳动听;许译还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尽显“得意忘形”之能,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原诗中“萧萧”摹声,许译中 shower by shower摹状,和汉语的发音极为相似,原诗中“滚滚”摹状,许译roll sits waves形象而生动,并在后面加上hour after hour予以深化,既突出了“长江”的“不尽”(endless),同时还和上句中的shower by shower形成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形美”的传达。原诗每行七言, 许译除第三行外, 每行也都是十二个音节, 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而且从句式安排上看,许译也是颇具匠心的。在写景的四句中, 前两句由短句组成 (thew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 cry, water so clear sand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三、四句则采用整句,其中 bondless forest和 endless river, sheds its leaves和rolls its waves及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三组动静交替的对应,进一步烘托出了深秋的萧杀之气和悲凉。而在抒情的四句中,许译转而全部采用短句两两结合,前一个短句“起”,后一个短句“兴”。前面描写的秋天景象与诗人的愁苦悲愤之情正相吻合,因此诗人对swift wind, steep sky, sad gibbons crying等形象的感知格外深切,而对这些形象的感知又进一步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 far from home, long illness, living in hard times pressed by poverty (抒情四句中前面的短句),因而诗人的愁苦悲愤之情越来越深,在行文上也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抒情四句中后面的短句)。可以說,句式上的这种巧妙安排使得许译成功地实现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的互动,使原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 许渊冲,三美·三化·三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 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深圳:深圳大学学报,1987
[4] 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华古诗英译赏析,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
[6]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