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中的复调

2016-05-30张曦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复调巴赫金对话

张曦

【摘要】: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他在《诗学与访谈》中为我们解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复调。本论文仅试图通过对于其复调诗学意义的解读,通过以对话性为切入点,由此探寻复调的审美价值以及巴赫金对于复调理解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巴赫金;诗学与访谈;复调;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

在巴赫金的观点中,复调是由具有充分价值不同的声音所组成,具有强烈的对话性。复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艺术形式方面的伟大创新,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在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它的神秘魅力,也吸引不同美学家去不断探寻。通过巴赫金的《诗学与访谈》,可以走进巴赫金对于复调的理解。从而有利于让我们获得更多关于复调的深层次认识。

一、复调的典型特征---对话性

1、独立的多声部对话原则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讲,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对话,也就是对话性的对立。P58这种对话也打破了欧洲经典的独白性小说模式,作者不再是知晓一切的角色,用权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和世界。而是巴赫金一再强调的那样:在小说中要有他人意识的存在。主人公虽然是被作者创造的,但却是与作者地位平等和价值平等的自由人,主人公意识应当被当作完全不同的他人意识。所以在艺术描写里,主人公不再是作家议论和描绘的客体,而是直抒己见的主体。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众多意识独立的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了复调这一统一体当中。他们互不融合,用不同的声音发出关于同一主题的呐喊,也就是所谓的“多声部”的对话原则。

2、对话性的进一步深入

上述的多声部原则为我们交代了赋予对话性的基本背景,在此基础上,随着理论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语言多样化的发展,从而出现了不同的对话形式。以梅尼普体所给出的两种对话方式为例,来对此进行说明。

第一种是自我交谈体,对自己本身采取对话的态度这是同自我的交谈,是发现內在的人,即发现“真我”。自我表现方式也与其世界观有关,但谈论自己的语言也受到他人议论的影响。当两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语言之中,两方相互对立的话语相融合即形成相互对立的尖锐交锋。就像《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在行凶杀人之后内心的两种声音在交互诉说一样。第二种是书信体,如同对话中的对语,考虑到所对之人可能的种种反应与可能的回答。所谓的自我表述中,也随处体现着对于他人语言的紧张揣度。比如《罪与罚》当中拉斯科尼科娃写给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的信中那样:“…但那时候我能写什么回答你呢?因为我知道以你的性格和你的感情,那时我也一筹莫展,但是有什么办法呢?”由此可以看出普莉赫丽娅·亚历山大罗夫娜写信时对于儿子看到信时的反应予以小心谨慎的猜度,也由谈话对象的话,进一步折射出他人的语言。

3、对话的内在因素

复调小说的出现本身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时代思潮的需要。复调小说淡化情节,它并不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出奇制胜打动人,而是通过人物真实的思维存在和思想冲突引发人。 通过对人物存在的深层状态的表现,使读者能更贴近人物去体验和发现他灵魂深处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从而引发出深刻的对话。在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的总结出可以看出,所谓的陀翁对于现实主义者的自我认知,是要“描绘人心灵的全部隐秘”,需要发现他人心灵中的隐秘,对于“人身上的人”采取一种特殊的态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真正出色的复调作品。

二、复调诞生的思想基础---狂欢化

虽然巴赫金一直在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复调真正的创建者,但他同时也承认复调理论并非从天而降,它的产生是有其渊源的。这就是他的另一个诗学发现---狂欢化。狂欢化最早始于古希腊罗马文学当中的“庄谐体”,而属于庄谐体的两种体裁则是“苏格拉底对话”与“梅尼普式讽刺”,而复调也正是由此而产生出的变体。

1、狂欢化的萌芽时期---“苏格拉底对话”

“苏格拉底对话”也有其演进过程,其产生的基础就是关于真理的思考都具有对话本质这一见解。苏格拉底将共同追求真理的人们拉到一起,是他们在相互争辩的对话中去探寻真理。但是“苏格拉底对话”并不总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去表现出来,而且随着这一体材的完全蜕化,逐渐形成了问答体的形式。

2、狂欢化的发展时期---“梅尼普式讽刺”

精神心理实验

精神心理实验,指描写人们不寻常、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如各种类型的精神错乱、个性分裂、耽于幻想。此时在这人的身上,发现可能存在另外一个人,另外一种生活。此时狂欢化把一切表面上稳定的、成型的东西,全都给相对化了。人的两重性,人思想的两重性,此前一直隐蔽着,这时暴露出来了。在“绝对性”的对话(即不受任何约束的对话)的亲昵氛围里,相互间交往起来。比如在《罪与罚》中,拉斯科尼科夫在开始读亚历山大罗芙娜给他写的信的时候,以及在读信的整个过程中,他的脸就被眼泪弄湿了。但是当读完信之后,脸是苍白的,由于抽搐而扭曲。嘴角掠过痛苦、憎恨、恶意的微笑。可以看出母亲的来信激发出他内心的隐蔽的阴暗性。

对话、象征、幻想、自然主义的结合

哲理的对话,崇高的象征,惊险的幻想,贫民窟的自然主义---它们的有机结合,是梅尼普体难能可贵的特点。以加冕脱冕为例,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就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死亡与新生。广场是民众的象征,是营造狂欢气氛的合适场所,民众在广场上给狂欢节自称的国王脱冕并加以嘲笑的场面,是经典的狂欢化场景。拉斯科尼科夫在梦境当中,按照内心所想的样子向民众脱冕。从而在去警察局自首前,来到广场,向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将异类因素融合成一个完整的题材,从而使其顽强有力。

三、巴赫金关于复调认识的不足

正如巴赫金自己所认识到的那样,任何完美的理论也必然存在有瑕疵。纯而又纯,完美无缺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他自己也难以逃脱这样一种理论建构的怪圈。事实上在他的理论中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

1、没有正确认识到复调与独白的关系

巴赫金在论述他的复调理论时,言语间流露出了对于复调的推崇以及对于原有独白型模式的反对,有些过于主观和片面。复调与独白二者是既独立而又不对立的两种文学创作形式。复调正式形成于独白小说占据统治地位的大环境下,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原有小说模式的接替,而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一种的思维建构方式与创作天地。在小说的创作方面,独白小说和复调小说,彼此的模式、结构、作用均有不可替代性。独白小说描绘客观世界的历史进程、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命运起伏的程度是复调小说所很难企及的。而复调小说展示主观世界的多层次与多侧面性以及人思想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也是独白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2、忽略了文學要素间全面的对话关系

巴赫金在作品对话研究中,将视野主要集中在作品中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相对忽略了主人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等其他层面的对话关系。在作品的对话研究上,巴赫金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发现了主人公的独立地位,这是本文建构上的重大突破。但传统意义上读者、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关系也值得一视同仁,而巴赫金却予以回避。

结语

巴赫金的《诗学与访谈》中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从而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诗学观念。展示出了最核心的理念---对话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因素。开创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式,包括“苏格拉底对话”与“梅尼普式讽刺”的复调思想理论来源也有所论述。并暴露出在研究过程中的片面之处,因此需要我们去全面客观的看待复调,从而产生更多的思考,并将其优良之处应用于我们日常的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复调巴赫金对话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洪堡的礼物》中复调特征研究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