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必备的解题意识和能力
2016-05-30姜振营
姜振营
就文字量来说,现代文阅读几乎占了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半内容,其中又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所以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目,既需要培养相关的解题意识,又需要强化相关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答题的速度和质量。
一、现代文阅读必备的解题意识
1. 文本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其中提出了“文本”这一概念,代替了原来教学大纲中的“作品”一词,这样就扩大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使得现代文阅读不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同时还要求读者对现代文阅读的观念进行更新,即培养新的“文本意识”。现代文阅读的文本意识包括下面两层意思:
①文本是所有由文字书写下来的语言,有着进一步推敲的可能。文本不等于“作品”,它应该被看做是刚刚由作者完成、尚且没有得到作者之外的人们广泛接受的文字,可能存在不足之处;而“作品”是历经读者阅读检验、被广泛接受的经典文字,只能被欣赏。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把原来的“阅读文学作品”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并列作为选考内容,自有其新意:读者对于“作品”只有被动的接受,而对于“文本”可以用平视的眼光去看待。所以试卷上所选小说或传记类阅读材料,不管是否出自名家之手,都可以当做文本被质疑探究。
②文本意识要求读者去关注阅读材料本身。每一则阅读材料的本身都包含很多信息,文后的问题都是针对文本中的信息而设,所以在解答文后的问题时,都要紧紧围绕文本内容作答,脱离了文本内容去找答案等于是缘木求鱼。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决不能粗略浏览一遍阅读材料就凭空臆想,必须从文中筛选出与该人物有关的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得出正确而且完整的答案。其他诸如情节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以及对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的探究也必须坚持以文为本的思想。
答案出自文本,所以文本意识就是要求考生一方面专注于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一方面对文本不尽人意的地方提出大胆的探究。
2. 文体意识
新课标全国卷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分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三种。三者又各有特点。
论述类文本一般侧重于对新概念、观点的解释,特别是文本语言方面,基本上是用平实的语言追求严谨的表达效果。文中每一个词语大都是直指的意义,易于把握。
文学类文本却不同。作为平常的消遣性阅读,大家无疑都喜欢小说、散文,因为它们能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和愉悦。但在解答试题时,每个人都是尽量回避这种阅读,感觉它们的答案不太好捉摸,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学类文本用形象表达思想,从形象到思想跨度较大。文学类文本的语言具有游离性的特点,它不仅有字面意思,还有深刻含义,而理解这个含义需要读者有丰富的生活、阅读经验。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和科普文章,新课标全国卷考查的一律是人物传记。它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传记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内容真实准确,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传记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有些内容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从而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区别文本的文体,可以帮助考生在解答问题时,照顾到文本的文体特点,还可以帮助考生在面对选考内容时做出正确选择。小说阅读文学性强,需要考生有很好的悟性,悟性不好可以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但小说阅读的答案宽泛灵活,所以在做选考题的时候,也是可以考虑的。
3. 整体意识
高考试卷上所选的每一则文本的结构都是浑然一体的。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或递进式结构,作者的观点常常出现在文本的首段,然后主体部分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证,段与段之间呈现并列关系。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主体部分就是先论述宋代的信用形式,然后论述宋代的信用工具。有时文本的段与段之间是递进关系,逐层深入论述。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艺术是什么》,开头先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第二段指出“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第三段论述“艺术文本对接受者的意义”,第四段论述接受者是怎么主动参与艺术创作的,最后总结: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文学类文本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小说的情节发展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马兰花》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安排情节的,故事的开端是麻婶突发脑溢血,而她还欠马兰花600元钱;接下去马兰花夫妻去医院探望,想顺便讨债;故事的高潮是麻婶去世,讨债无望,男人因此跟马兰花怄气;最后结局是麻婶女儿还债。其中使用了设置悬念、对比、双线索等手法,使故事耐人寻味。散文的结构则灵活得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优秀的散文为了突出主题常常使用铺垫、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说起梅花》,先说墨西哥人、美国人、意大利人不懂梅花,甚至还有和我们文化接近的日本人也不懂梅花,都是在铺垫,最后抒写自己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因为梅花象征着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
实用类文本中的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把传主的生活经历贯穿起来的。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将军赋采薇》,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戴安澜将军以身殉国的经历的。贯穿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有“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缅不久”“1942年5月26日”“戴安澜牺牲后”等。
考生具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意识,就可以快速地确定问题答案在文本中的表现区域,也可以更好地去解答“作用”类题目。
4. 规范意识
以上三个意识都是针对阅读文本的过程而言的,而规范意识是针对文本后面的题干而言的。规范意识的具体要求就是精读题干,仔细琢磨题干的表述用语,并从中找出答题的对象、答题的方向以及在文本中圈定寻找答案的范围。
例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有区别的,“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需要考生将问题选项和原文加以仔细比较,而“理解和分析”下面的选项原文中一般是找不到的,需要考生对原文加以理解分析才能甄别正误。
还有些考题表述得相对抽象,考生初看可能一时摸不着方向。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2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粗心的考生可能会聚焦于“本文有什么特点”上,于是就把文本“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像朋友谈话一样亲切”的风格说出来了。须知这只是回答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本题赋分为6,回答一个方面最多得2分。另外4分去哪儿找呢?其实题干中已经提示出来了:“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回答时还要抓住其中的“学术性质”和“自传”,本文把传记和学术结合起来了,既介绍自身的经历,又叙写了自己学术观的形成过程,具有一种家国情怀。
所以,规范意识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不吝功夫抠字眼,才能把问题解答得圆满。
二、现代文阅读必备的解题能力
1. 筛选能力
筛选能力是解答现代文阅读必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筛选的内容就是根据题干的要求回归到文本当中,去寻找回答问题用得着的词句。筛选的时候要先看清题干的要求,再去文中确定包含相关信息的段落,然后逐一摘选。但筛选绝不等于原文摘抄,还要对筛选的信息进行重组,使之符合回答问题的需要。
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2题(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解答这个问题,可以确定答案的区域就在文本第二段: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再挑选出能够回答问题的句子。如“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 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等。
这其中有作者的叙述,还有戴安澜的原话,回答问题需要重组: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戳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2. 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阅读方面等级最高的一种能力。概括与筛选的区别在于,筛选出来的词句稍加裁剪就可以作为答案,而概括基本上不用原文词句,必须是语言的重新转换。但概括也并不是凭空进行,它还是以筛选为基础,然后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压缩合并。有时简单的归纳也被称作概括。
如解答“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2题(2))问题时,就用了概括和简单归纳。文中说朱东润读了《晏子春秋》《孔子三朝记》《史记》《春秋》和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书,用一句概括就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传记作品”。另外两个原因是“深入研究传记理论”“进行文学传记写作实践”,文中有原话,筛选出来和第一个原因放在一起就是归纳。
文学类阅读中的概括难度较大,因为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一套全新的语言。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Ⅰ第24题:“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文中假设了三个赏梅的情景,其中第一个赏梅的情景是:“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解释赏梅的情景筛选出“万木萧瑟”“大雪压境”即可回答,但梅花的品格只有用“凌寒傲雪”之类的词语作答。在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更是如此。
筛选和概括,都需要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能力。
责任编辑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