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讲好龙江故事
2016-05-30沙育超
沙育超
2015年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出访俄罗斯远东哈巴罗夫斯克参加黑龙江省举办的人文交流活动时强调指出,黑龙江省要充分发挥对俄边境口岸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中俄文化交流互鉴,提升对外宣传内容的质量,讲好龙江故事、中国故事。9月29日,刘奇葆部长在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交流时指出,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我们想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创造时,目光总是首先落在文学上。那些文学大师思想和智慧光茫,是本民族最好的精神标识,就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对于俄罗斯的意义。
中俄两个两国互为最大邻近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两国是好伙伴、好邻居和好朋友,中俄两国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发展战略对接,友好关系的发展既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彼此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奏响多声部的精彩交响与和谐乐章。中俄经济结构和资源存在差异,因此更具互补性,加之两国深厚的文化沟通的背景,更为两国,特别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开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新的机遇。
中俄两国作家再一次相聚龙江
中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作为两大邻邦心灵沟通桥梁的文学一直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黑龙江省政府主办,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东北网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俄罗斯文学合作交流会于2015年10月6日-7日在哈尔滨郊外的伏尔加庄园举行,散落河畔的那些教堂、餐厅、城堡、剧院如俄罗斯文化符号,也仿佛在静静地叙述中俄两国间动人美好的故事,中俄作家、学者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俄侨”和后代会聚这里,在“中俄文学、艺术合作交流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主旨框架内选取“战争与记忆”主题,探讨中俄战争文学、艺术作品,阐释两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及其在文学、艺术表达上的一致性,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为两国,特别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一带一盟对接,开展跨地区、跨文化、多领域合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新的机遇。
中俄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做过深刻研究,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在晚年,他遗憾地说,假如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到中国去。据统计,上世纪20到3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俄罗斯文学作品100多种,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果戈里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俄国文学达到高峰。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中国翻译出版俄国作品3000多种,总印数近9000多万册。1949年以来,已有5000多位俄国古典和现代作家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基本覆盖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各民族文学的代表作。托尔斯泰、肖洛霍夫、普希金、果戈里等文化精华闪亮弥漫在中国几代人的精神世界里。
交流会上,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吴晓都说,人类永远需要文学,近200到300年的俄罗斯文学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哈尔滨文学交流会是加深中俄文化交流方面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跃文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能够像俄罗斯文学那样,对中国作家产生如此深厚的影响。“我敬仰那些礼赞英雄主义的作品,而对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这种以个人记忆书写普通人与战争关系的小说更情有独钟。”在王跃文看来,《一个人的遭遇》这样的小说更能体现俄罗斯优秀的文学传统,即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深度介入、对真相的勇敢揭示,以及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懈探索和追寻。
黑龙江作协主席迟子建回忆起一次参观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的场景,老房子门前有人卖蓝莓,同行的许多人认不出是什么果实。“而我立刻欣喜地说出它名字,我的家乡与俄罗斯隔岸相望,我们那里也出产相同果实,同样相近的地貌和相近的人文环境让我对俄罗斯文学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战争与和平是文学的永恒主题,至今仍然为无数中外作家不倦书写。俄罗斯那么多作家写战争,迟子建喜欢的是瓦连京·拉斯普京,她说:“拉斯普京当年来过哈尔滨,他的作品《活着,并且要记住》,还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它们是一种营养,而且永不过时。”
无论是早期的小说作品《马尸的冬雨》,还是后来的随笔《殿堂仰望》和《远东背影》,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本土作家、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王阿成坦言自己的许多作品渗透着俄罗斯人文影响。由于中俄两国历史发展的某种相似或共通性,潜入俄罗斯作家的情感深处去感受他们的灵魂悸动时,会由于自己的人生积累、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产生深切共鸣。“苏俄文学对中国,特别是黑龙江、哈尔滨的影响非常深厚,我从小就生活在哈尔滨这样一个有着浓郁的俄侨文化氛围的城市,自然而然会对苏俄文学产生亲近之情与认同之感。”王阿成很期待在文学合作交流会上与俄侨后代和来自俄罗斯的作家做一次面对面、心与心之间的真诚家常交流。
用文学讲好龙江故事的思考
文学在两个国家和人民心灵之间架起了理解之桥、融通之桥、未来之桥。俄作家叶莲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沃伊坚科由衷感叹:俄罗斯的读者在读尤里·德鲁尼内、康斯坦丁·西蒙诺夫、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的诗歌,中国读者在读田间、艾青和萧三的诗歌。中俄两国人民都记得战争的伤害,在艰难时刻始终把对方当成同志和兄弟。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来自中国作家协会刘宪平主任的充分认同。
俄罗斯小说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廖缅科细数自己与哈尔滨的不解之缘:妻子的曾祖父巴维尔·米哈伊罗维奇·阿波罗西马曾在哈尔滨生活,他从中东铁路开始运行起就在那里工作。叶廖缅科在《文学俄罗斯》报任总编辑时,曾参与出版克谢妮亚·沃尔卡瓦娅的小说《命运的汉字》。作者在哈尔滨出生并长大,1952年独自带着年幼的孩子回到俄罗斯。
叶廖缅科的父亲也是一位作家,一生中创作了50多部文学作品,战争题材中篇小说《列兵尼基弗·茹科夫》30年前曾被翻译成中文,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叶廖缅科说:“时至今日,二战结束已经七十年,和平依然十分脆弱,仍然有人妄想独裁世界。但让我们欣慰的是,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是和平的有力保证,我们合作共同保护和平。不允许重演战争悲剧,我们今天举行的交流会就是一个这样的例证。”
深耕中俄文学合作,助力两国民心相通,用文学讲好龙江故事,抓住两国各自利益和共赢共享的发展潮流,畅通两国人民思想情感通道,推动俄罗斯文学家传递龙江声音、中国声音,讲述龙江故事、中国故事,用文学对外塑造丰富多彩的龙江形象,未来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届中国俄罗斯文学合作交流会圆满落下帷幕之际,引发了我以下几点思考。
一、以举办中俄文学合作交流活动为平台,提升黑龙江文化软实力。文化、文学交流越来越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可以拉近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距离,加深感情,增进友谊,扩大宣传效果。文化、文学具有渗透功能,富有长久的影响力。事实证明,通过跨文化交流,宣传黑龙江省独特的冰雪文化、黑土文化、民族文化,可以扩大黑龙江省对国外受众,特别是俄罗斯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借助中俄主流媒体,做好文学合作交流活动的推介工作。俄罗斯是黑龙江省需要重点对外推介的重要国家,也是黑龙江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重点国家,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为黑龙江省今后加强对俄文学交流合作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良好的机遇,并通过文学交流合作,促进中俄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合作的战略升级。
三、进一步广交朋友,拓宽与俄罗斯的文学合作渠道。目前,黑龙江省在俄罗斯的文化影响力比较微弱,原因之一就是合作交流渠道太少。通过与俄罗斯新闻社、俄通社-塔斯社和俄罗斯国家级文学艺术组织机构沟通与交流,搭建新的桥梁,有助于更好地向俄罗斯展示和传播黑龙江形象。
四、加强中俄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推广。黑龙江省应以文学交流会为契机,让更多的黑龙江本土作家的作品走进俄罗斯,丰富俄罗斯人对黑龙江省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彼此的交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