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将客户变成用户是关键
2016-05-30张黎谢丹丹
张黎 谢丹丹
2016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带给它们更深入影响的还是“+互联网”。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很多变化。
2016年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带给它们更深入影响的还是“+互联网”。互联网对于企业意味着什么呢?不仅仅是渠道,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真正有效地维系客户关系,将客户变成用户。
传统商业是一次性交易,东西卖出去以后,与消费者的关系就此结束。交易是营销领域最低的层级,更高的层级是什么呢?——是企业和客户之间如何产生黏性。2016年乃至今后,客户维系将变成企业持续生存的关键。只有和客户产生粘性,才能为其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获取客户的终身价值。
如何将客户变成用户?
互联网时代强调的是用户,而非客户。如何将客户变成用户呢?当然,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企业适用不同的方法。
对某些产品来说,可以首先建立一个社群,基于这个社群再将客户纳入到产品的设计、交流、服务中去。
过去的产品研发完全依靠企业自身。但工程师们的需求是否代表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呢?例如小米就让“米粉”参与米柚系统的研发和迭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将他们纳入到其研发体系中来,让客户变成用户。
其次,对某些企业来说,还可以将客户纳入到产品后期的服务中去。例如生产空气净化器的企业,以前是单纯地卖机器,现在的卖法是,在空气净化器里内置一个传感器,企业能够掌握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比如开机时间、时长、家里是否有PM2.5或者甲醛、使用效果如何等,定期给消费者一些反馈,让他们感觉时刻受到关注。同时,企业在后期可以展开增值服务。这时候,企业跟客户之间就有一根风筝线在连接着。长此以往,他们对品牌就产生了归属感,客户成功变成了用户。
同时,对于部分企业而言,还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增强用户的参与感。一家主要服务于施工单位和装修公司的涂料企业,如何能跟互联网扯上关系?当然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自己在家刷涂料。甚至幼儿园和儿童医院都会将墙刷成小朋友喜欢的颜色。
他们为什么会去刷墙?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需求。有没有可能让更多家庭将自己的刷墙设计展示和分享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去模仿优秀的设计?客户刷的不是墙,而是一种心情或者生活方式。
这时候,一家涂料公司就不只是涂料公司,而是一家美化家庭、激发创意的公司。这不就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了吗?否则,这家企业永远只是卖涂料。未来企业要在用户需求上多动脑筋。
所有营销都要回归产品品质
事实上,用户对于企业最深远的影响,在于其供应链。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参与到企业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中。但归根结底,用户需要的是一款符合其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有时候,中国企业太过沉浸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其实还是太看重眼前利益。
一个产品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去购买,首先要满足用户的使用价值,其次才是社会价值、品牌。产品质量是根本,互联网只是给这些产品的销售插上翅膀。
中国人不缺智慧,但是产品的品质,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改进的。我从来就不相信中国是廉价产品的市场,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购物,这说明中国的中产阶级对产品品质是有强烈需求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企业普遍陷入“做好产品会吃亏”的尴尬境地。但当下,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做好产品会吃亏”是建立在过去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半径非常有限,仅限于家附近的商超、便利店。而现在,人们的购买半径可以延伸至全球,产品好与不好,立马就能知道。
其次,消费者也日渐成熟和理性,在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对产品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
以前人们的支付能力普遍低,对价格敏感。中国人出国,购买回来的都是符号类消费产品(象征一定地位的商品,例如LV包等)。但现在,中国人出国买马桶盖、电饭锅、口罩……这些都不是符号性消费,而是切实提高生活品质的产品。
这一点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和德国企业学习。尤其是德国人做企业的理念,跟中国人不一样。有一次,有人问一家生产锅的德国企业,“你们把产品做这么好,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坏,怎么让消费者再买呢?”
德国人的回答是:“我不是盯着这些人,我的锅可以卖到全世界,假如说全球有40亿人买我的锅,一个人一辈子只买一口锅,我的市场也足够大。”尽管这仍然是相对传统的理念,但却是重视消费者的一种体现。
所以,中国企业最重要的还是将目光放在客户身上,了解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管理者要深耕客户,维系好和客户的长久关系。管理
责任编辑:朱丽
管理风向标
Q:当前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最缺乏的是什么?
A:长远的眼光。管理者不能随大流,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比别人看得更远,要看到商业的实质。
Q:其实,很多传统企业都有些焦虑,因为客户都跑到了互联网上,企业该怎么办?
A:做好产品。现在都往互联网上挤,就像当年我们都向传统渠道上挤是一个道理,互联网只是一个更加便利的渠道。都往上挤的话,最后在互联网上的获客成本也会变得很高。而最后的竞争,还是会回归到产品的品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