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6-05-30胡杰
胡杰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维度出发,历史学习其实是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主动过程。高中历史课堂的问题探究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线对历史史实和现象展开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形成的过程。而这本身就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要让问题探究学习法真正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做好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互助探究以及学生历史思维训练三重奏,以此焕发出学生强大的思维活力和创造灵感,助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走上新台阶。
一、问题提出以激发兴趣为重心
问题探究是以问题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的,可以说,问题就是师生展开教学互动、合作和交流的灵魂和载体,所以问题创设的好坏对于问题探究学习实践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而高中生虽然已经具备较高的注意力品质,但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意识的强烈发展使他们的学习选择和批判力发展也更为强烈,因此,问题的创设不仅要从学生具体的学情出发,把握历史教材的特点,科学确立教与学的起点,而且更应当结合高中生的兴趣点,以活跃学生的问题思维为重心,引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情境中去。例如: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先引导学生围绕“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这一知识核心,对农耕经济产生、耕作技术发展、土地制度、农业赋税和徭役以及水利技术进步进行了详细学习和探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古达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接下来便是针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而展开的问题式探究,但此时学生已经感到微微疲惫,学习兴趣降低了很多,如果教师还是仍旧以同样的方式来设计问题探究情境,那问题探究收效应当不高。所以,教师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又结交了一位‘挚友,认识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这位历史大导师,他给我们出了一道题,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有哪些主要特征,值得他们仔细深思和探究”,并引入了分组合作汇报比赛的活动形式来进行,重新燃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探索以自主互助为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自我意义建构起来的,学生有权利决定自身对问题的看法,以及所要采取的探究策略和途径,所以,问题的探究和释疑主体还应当落在学生身上,教师要及时从“讲演者”向“引导者”转变,通过营造各种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针对不断生成的历史问题展开自主互助学习探究,在历史材料收集、分析、整理以及不断的对话交流中验证假设,得出问题结论。例如:学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设计了一个自主互助型的综合性问题探究情境,即: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探究题目,是以學生在本课的学习成果为基础而设计的,不仅需要学生联结自己的历史学经验,展开自主学习和思考探索,而且明确建议学生通过互助学习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脉络关系,整个过程都弥漫着学生亲力亲为的气息。
三、问题延伸以思维训练为归宿
事实上,问题探究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历史眼光、历史角度以及历史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因此,问题解疑后还必须对问题加以延伸,可以是问题的深化探索,也可以通过引入同质性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史料来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等,从而让问题探究法真正有了实效。例如:教学“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当教师通过问题情境“探索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进行仔细探究,并总结出了具体的原因后,应当引导学生及时学习并掌握此类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如通过主、客观维度这种按照主体划分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解析,又如,可以通过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国际环境等内容层面出发来分析问题等。之后,再引导学生试着利用刚学的问题分析法对下一节课“马关条约”以及“辛丑条约”进行分析,以强化学生的历史分析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总之,历史是一门需要深入探究和发现的课程,人类千百年的历史也不可能依靠短短的课堂教学就能完全再现,高中历史教师只是充当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和发展提供各种问题探究情境,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历史课程中所蕴含的神秘史实和故事只有依靠学生慢慢去探索,去发现。
(作者名单: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