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2016-05-30王琦王艳

关键词:中国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

王琦 王艳

摘 要: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核,代表着中国优秀文化的基因。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的素质将影响整个民族的素质。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方面,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作用。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的投入,加强高等教育中我国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基因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44-0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萌生孕育于中华古老文明传统的中国精神,更是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为孕育教化子孙后代提供了丰厚滋养。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层次的文化底蕴,确立高品位观念和全局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精神的研求和重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国家,我们祖国的历久弥新一直是在精神的砥砺中不断前行,又在不断地精神创化中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一直都在追求精神的研求和置重。《战国策·赵二·武灵王平昼间局》记赵公子成语:“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居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中国”之谓,其义就是行中道、尚中德、贵中和的意思;中国精神和价值观念是同“仰则观象于天,俯則观法于地”的效法天地人物之路经探求和智思取向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积淀发展为一种精神体系。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中国精神在自我更新中强本固基、博采广纳,逐渐成型了一种内核稳定又不断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而中国精神的今日形塑,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努力积淀堆磊起来的,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夯实的。

二、中国精神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一)办学高压竞争态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投入规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一直把培养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放在重中之重,以能力为重点,以实践为导向,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抓手,以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创业为主要目标,所以把学生的专业教育摆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数为新组建的本科,很多都是由多所专科学校合并组成,所以当前它们在学校改革发展的道路中更关注的是学校学科建设、知名度的提高和师资的增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规划和指导。

(二)繁扰多变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堪忧

由于东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差异性,以及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不同,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呈现纷繁芜杂的局面。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在世界文化背景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中各类主体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念,进入新世纪后,网络时代的更新速度与日俱增,在这一信息爆炸、速食文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堪忧:文化消费能力分层明显,消费内容以娱乐化为主,网络文化消费渐成主要内容,低龄化现象也不容忽视。大部分同学示喜欢日本音乐,韩国影视,欧美电影大片;近半数学生的阅读内容停留在漫画,言情武侠小说;而对于传统文学与严肃文学,很少有学生涉及。“文化消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直接作用于人体大脑,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消费现状,集中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与思想状态,脱离传统文化,大学生的文化也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随着现代文明前进的步伐,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蕴藏的巨大力量。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在中国精神为主体,积极主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形成文化实践合力,引导人类整体的文化发展方向。

(三)中国精神和传统文化缺失之下大学生素质构成存在缺陷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曾遭遇了野蛮对待,在当代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演变为习俗节日等支撑的文化碎片,更为严重的是传统中国精神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学习与感受的缺失。传统文化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与现代化转型,继承与弘扬还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高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热衷于快餐文化,虽然也有着中国精神的基因,但是只是潜意识的萌动。“素质”一词,出自杜甫《白丝行》诗句“己悲素质随时染,烈下鸣机色相射”,其原始词义是指白色、生绢,后引申为“事物的本来性质”,如:《辞海》将“素质”解释为:“素质是白色质地”和“本质”。素质的本意是原始的、本质的、零基础的平台,所以素质有提升的空间。现代学科与学者对素质有着明确的定义:“人的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生理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我修养和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四)青年精神发展的荒漠化需要延续中国精神命脉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摸索精神之道的长远发展,青年群体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诸多劣质精神取向。比如,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弱减集体国家观念淡薄民族性;伦理道德每况愈下,青年群体是非判断媚俗底线坚守不力。这些难题共同组成了人类的精神荒漠,根本原因是信仰不坚定,道德层面教育缺失。要耕耘精神荒漠,势必要做好青年一代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借助先进的科学理念与方法,更要善于利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命脉,如果舍弃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枯竭,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令人担忧。

三、中国精神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袁贵仁指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确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高校要多开设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管理、经济、法律、伦理等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兴趣、性格、思想、信仰等人文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指示全面发展的方向,使其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有一个全面理性的认识,并在科技与文化中取得平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选择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学生了解、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其运用于实践,通过了解和服务社会,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

(二)深化教学改革

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有社会责任感,忠于祖国和服务人民的人,不仅要使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服务社会的志向和追求。高校应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把传统文化、哲学历史等人文课程作为主要选修课,把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努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在时代的发展中找准方向,夯实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体现出较高的人文素养,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传播真理,为学生的成長导航。

(四)打造人文校园

大学有引领先进文化的职能,有弘扬中华精神的责任,大学育人的终极目标在于铸就人性的美德,使人们在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作为,有所不为,树立知荣明耻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专家陈怡教授提出了“大学校园应该是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的观点,他指出:“一所好的大学,人一走进去,应该感到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高校的每一处校园景观都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的每一项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学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十分重要。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人文素质培养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例如组织人文社团,举办高水平的人文知识讲座,在图书馆大量添置人文类书籍,在校报、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上宣传介绍人文知识,建立人文教育基地,请各行各业的楷模为师生做报告,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同时,学校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规划设计人文教育内容,让人文教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金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途径探讨——基于文化消费视角[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3,(3):115-116.

〔2〕钱念孙.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6-13.

〔3〕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汪谦慎.论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6〕周远清.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7〕蒋旋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11).

〔8〕王泽应.论中国精神对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J].新华文摘,2014,(19).

(责任编辑 赛汉)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