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中国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

2016-05-30孙敬鑫

对外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词条

孙敬鑫

2013年12月以来,中国翻译研究院组织国内外专家,经过持续的摸索尝试,初步打造了“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对外信息发布和传播平台。据了解,截止到2016年1月,项目组已经起草了170多个“关键词”词条,并已将其翻译成便于国外民众阅读和理解的多语种版本(包括英、法、俄、西、阿、德、葡、日、韩等),通过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等多渠道进行传播。从目前国内外学界、业界以及媒体界的反映来看,“中国关键词”为讲好中国故事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关键词”揭示中国故事的核心理念

故事的讲述、理念的传播,很难离开词语的基础支撑。词语,不仅是代表特定意义的符号,更是精神的浓缩,是理念的承载。那些能成为“关键词”的词语,更是思想文化精髓的体现,是精彩故事价值内涵的提炼。

在全球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软实力竞争尤其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竞争日益激烈,现实政治与观念政治的竞争彼此交织,理念传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难以否认的是,中国在海外的形象传播和故事讲述中,一个明显的短板就是理念的传播和树立。

“中国关键词”正是从国家软实力竞争的现实需要出发,选取那些能反映中国核心理念的重要词汇,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了解中国观点提供捷径。

“中国关键词”虽然篇幅比较短(一般500字左右),但它没有偷工减料,更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做了一些看上去漫不经心,实则又很关键的浓缩和解读。500字的篇幅里,通常也都包含了这个词语产生的背景、场合、核心内容、重要意义和定位等要素,一样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感。通过这些“关键词”所阐释的中国故事,自然也就有观点、有思想,有理念、有内涵。

“中国关键词”提升中国故事的准确性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词语所讲述的同一个故事,也难免会产生与事实本身不同的偏差。因此,要准确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有能够充分、准确表达中国故事的“中国关键词”。

为了保证这些“关键词”的准确性、权威性,项目组从筛选到确立目录,从释义到翻译,从发布到传播,都有专门、权威的专家团队参与其中,并遵循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在中文起草时,为了保证词条解读的权威性,特别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办、中央党校等单位的权威专家。在翻译时,也是请国内外长期从事对外翻译的资深翻译家、外文定稿人组成专家团队,形成了翻译、改稿、核稿、定稿四道工序,并多次组织翻译团队就翻译中的共性和各种特色问题进行了集体研讨。

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不仅抢占了“中国关键词”中、外文表达的命名权,也掌握了对它们的定义权和阐释权,同时通过翻译的打磨,也逐步确立起这些词的国际标准译法。有了上述环节的话语权,自然就掌握了讲述准确的中国故事的主动性。

“中国关键词”展示中国故事的多样性

中国故事很大、很厚、很重,尤其是很多样。这些短小精悍的“中国关键词”能讲述好这些故事吗?从目前已经形成的近20个系列、170多个“中国关键词”词条中,我们能一窥端倪。

已经推出的词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国际形势和外交”“党的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国精神”等系列。每个系列从5、6个词条到20多个词条不等。既有历史的,也有当下的;既有政治军事的,也有文化生态的;既有中国特色的,也有中外共通的。

可以看出,这些“中国关键词”有着较大的历史时间跨度,有着宽阔的社会和地域背景,有着强烈的现实色彩,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将这些“中国关键词”铺展开,就是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就是一幅幅精美的中国画卷。可以横看成岭,也可以侧看成峰;可以单独成篇,也可以集结成册。

“中国关键词”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

“中国关键词”所涉及的词条本身,大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又需要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因此,将严谨、正式、规范的权威话语转化成鲜活、简明、生动的故事话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考虑到这一难题,“中国关键词”坚持从共性出发,强化这些词条与海外受众的关联度,先讲共通性,后讲特殊性,注意从共性出发阐释个性,这样一来,外界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在具体编写中文词条时,项目组没有照抄中央文件或领导讲话,而是在准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通过句子结构的改变,通过对定语、修饰语的删减,通过第三方的口吻等,减少刻意的对仗、排比,用更为亲切、生动的语言,进行了融通中外的尝试。

除了语言的活泼之外,篇幅短小也是“中国关键词”的重要特点。传统上,我国重要党政文献和领导人著作的对外翻译大多是系统完整的著作或者篇章,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图书或者文件,这些文本对国外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希望快速了解中国政策的各国政要、媒体、企业和普通知识阶层而言,篇幅普遍偏大,容量也偏多,容易让人望而却步,使他们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最核心、最需要的信息。而使用“中国关键词”的表述方式,可大大降低外国读者认知的门槛和难度。

“中国关键词”拓宽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关键词”在对外发布和传播上也没少费心思。在传播渠道上,它采用了全媒体发布的策略和手段,除以中国网专题网站作为主发布平台外,考虑到“中国关键词”语言简洁明了、内容碎片化的特点,更加注重通过移动客户端、软件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平台和微传播平台,实现碎片化的内容呈现,注重图示、表格、动漫等可视化呈现,以增强对国外受众、特别是青年受众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关键词”本身不仅是一个个的词条,它已被初步打造成为一个媒介平台,并最终打造成中国版的“维基百科”。这个平台的整体设计,是完全按照用户便利的原则,让读者更方便地检索,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平台还增加了互动功能,以及时获取读者的反馈,甚至吸纳他们的修改意见和编写意见。

当然,传统的传播手段也没有被忽视。精美的小册子、口袋书等形式也在计划之中,方便感兴趣的读者随时将其带在身上。

“中国关键词”强化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在其《关键词》等著作中提出,语词是社会实践的浓缩,是历史斗争的定位,是政治智谋和统治策略的容器;文化和传播的核心其实是关键词的传播。从这一逻辑出发,“中国关键词”完全可以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切入点和助推器。

有专家评价说,“中国关键词”在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抓住了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支点,为国际社会更好更便捷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思路和核心理念,搭建了一个形式新颖、内容权威的多语窗口和平台,是创新对外话语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

此言不虚。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中国关键词”在实施过程中没有采用中文专家撰稿、外国专家翻译的传统工作模式,而是在中文编写过程中就借力外宣编辑和翻译专家,从外宣效果角度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也加入了研究的力量,通过前期调研、后期效果评估,对项目进行全流程、全链条跟踪,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尽量缩小各方的认知和理解鸿沟。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推出的包括“命运共同体”“简政放权”“瀛台夜话”等关键词,在Facebook上的覆盖总人数高达30万,互动约3万,点击量超过5万;在Twitter上,推文转发量总计500次,点击量超过2万。

不仅如此,“中国关键词”也在考虑利用网上“众包”模式,让更多的国外受众参与“中国关键词”的筛选、编辑和翻译,共同书写中国故事。

当然,“中国关键词”还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项目,如何引导海外受众用这些“中国关键词”点击中国、阅读中国,如何通过这些“中国关键词”串起多彩的中国故事、展示优美的中国画卷,如何通过受众的反馈更好地优化“中国关键词”的效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猜你喜欢

词条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2016年6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5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1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11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10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7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