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理念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

2016-05-30陈声宏蔡佳燕

亚太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通识教育运用

陈声宏 蔡佳燕

摘 要: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通过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深化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知行合一;运用

通识教育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欧美国家高校,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品质和价值。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大学生的一般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公共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大量人文社科类课程开始填充理、工、农、医、管等各类专业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发展的不同学科领域和知识层级,起到了良好的扩展视野、丰富精神的教学效果。但是在通识教育的普及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相关知识的课堂传授几乎占据了通识教育的全部过程,光有知、没有行,知行不一成为现在通识教育的常见现象。

一、知行合一理念的内涵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内容,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概念。他把“知”理解为“良知”,即人的天赋道德观念;把“行”理解为“意”、“念”,又或者是“笃行”,即有目的的去做一件事情。王阳明认为,要把“知”和“行”当作一件事情来看待,真知必然包含行,“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先知路歧之险夷者邪?”,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他的看法虽然主导思想是唯心主义,但放到现代还是具有其教育与指导意义的。

现代教育从一般意义上对“知行合一”的理念进行了通俗化的理解,即把“知”视为知识、技能的传授,把“行”视为知识、技能的实践。认为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中,需要学习与实践的统一,方可实现有效的教育。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知行合一”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同样适用于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

二、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关注与引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九十年代以北京大学“文理双学位制”、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为代表在一些高校进行了通识教育的试点探索。但在通识教育被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的通识教育都采用了课堂授课的形式,偏重知识的传授。归纳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现状与问题,可以综述如下:

1.重知识传授、轻实践锻炼。通识教育的核心是素质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同时通识教育也不是为了增加一点学生对专业之外知识领域的了解,为学生的高谈阔论提供一些谈资,而是通过丰富、有效的通识教育模式为学生素质培养提供动力,促进其一般发展。

除了课堂授予大学生通识类的知识外,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知与行”的统一,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大多数高校的充分重视。他们往往简单地将通识教育的实践环节纳入共青团工作体系,对缺乏目标指导、内容互相脱节、非全员参与的学生活动寄予了不该有的期望,没有更多地从系统化角度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不注重细节、不重视考核与过程管理。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科学、无体系。当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大问题是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研究与规划,缺乏顶层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在我国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开设课程的依据往往是本校现有师资的学术水平、知识范围和授课能力,没有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虽然看上去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但一般总是局限于人文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的简单相加,基本处于比较自由随意和散乱拼凑的状态,更体现不出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3.通识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目前高校参与通识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通识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能力素质与实施通识教育对师资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另外,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多集中在科研方面,如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专著数量和出版社的等级,研究课题、项目和学术获奖等等。因此,教师对通识教育没有兴趣,即便被安排了通识课的教师,所投入的精力也有限。

三、知行合一理念在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运用

通识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公民素质既具有一般性,也有时代性。所有时代都希望每个公民都身心健康、关爱互助,但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应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应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其内容应该重点集中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训练科学思维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知行合一”的理念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1.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需要“知行合一”。一般来说,各所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包括科学、工程、历史、文学、艺术、经济、管理、心理等各种人类社会所积累和发展的知识领域,通过对这些学科分门别类,形成一定层级的教育体系,以适应不同学科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知识的传授,几乎都是集中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文字与画面传播,学生没有亲身体会、没有切实感受。讲再多的“明朝那些事儿”,都不如进入历史博物馆去亲眼看看、亲手触摸。

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离不开合理的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也就是“行”的实施。仅靠课程中安排几个课时的体验环节还远远无法满足通识教育的初衷,让学生接受全人教育需要让他们更多地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通过亲身去感受。以艺术鉴赏类课程中书画赏析课程为例,如果课程内容能够安排一定时间的书画训练与名家解析,其效果必然远远好于课堂上对作品、作家的简单介绍。

2.通识教育的资源体系必须支撑“知行合一”。要支撑起通识教育的“知行合一”,相关的资源必不可少。不仅需要充分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与师资,还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走出校门是通识教育必然需要迈出的一步。开展通识教育,需要高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不仅要把社会上的高水平师资、资金等资源引进来,还需要将学生带出去,以教育基地等形式合理利用各种企业工厂、社区农村、艺术场馆、文化古迹,让学生拥有最广泛的实践场地与空间。同时,这些资源也可以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对于一所综合性多学科的高校来说,也许对于某些专业的基础课,也恰恰是其他专业的通识课。两类课程在资源使用上是可以随时转化、互相共享的。

3.通识教育的管理评价体系需要注重“知行合一”。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属于全人教育的范畴,对于其教学效果的评价,相应的就更需要进行科学的目标设计和效果分析。一般来说,实体性的成果和标志性的收获,并不适用于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重过程,轻结果”,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才是通识教育的本意,应该将学生对教育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作为教育的最终成果。相应的,通识教育的日常管理体系也应该重视过程化的管理内容,对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强调学生的参加率和参与度,鼓励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更多的符合个人发展规划的通识教育环节。同时采用一定的手段对教育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并随时调整教育内容和进程。

参考文献:

[1]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理性反思[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77.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4]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李佳.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6]马凤岐.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1).

[7]任凤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J].前沿,2004(7).

[8]邵秀玲,刘国强.王阳明“知行合一”论及其现代价值[J].滨州学院学报,2005(8).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健行学院)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通识教育运用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海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借鉴与启发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析集约化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