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思考
2016-05-30刘凤辉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缺失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了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若干具体对策。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协同管理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学生甚至一些领导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有些教师还存在旧的思想观念,认为这门课程只是让学生开阔一下视野,增长一点见识就足够了,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更新太快,没有学科依托,所以这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所以对各个教学环节都没有规范的要求;个别教师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课时少,教学内容每学期都变化,所以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也报有敷衍应付的心态。以上诸多因素导致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受到严重影响。
1 提高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1.1 “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规范化的现实需要
由于现实生活中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
影响很大,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阴暗现象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再加上对该课程的一些不正确的认知,这些都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规范化提出较高的要求,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势在必然。课程建设的成果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是紧密联系的,互为依托。课程建设包含的课程标准的清晰、教学团队结构的优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教改成果的提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实效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提高教学实效为“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规范化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1.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学生固然重点要求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高职院校毕竟属于
“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和普通的技能培训学校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专业素质之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局观念和开阔的视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认识和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所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能够促进青年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对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3 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需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资源一定程度倾向于专业课程和专业建设,而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就必然要求教学资源配置要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本身教學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参与面广泛性的特点,能够提供保障对应的教学资源供给。同时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针对教学方式简单、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出课堂实践教学、名家专题报告、课外社会实践、网络论坛互动等教学形式。
2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主要表现
2.1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
在高职院校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基本是从“基础”和“概论”课中临时抽调的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其他两门课的教学科研中。他们一般认为形势政策课课时少且内容变化太快,不值得付出太多精力去研究和准备,甚至个别教师对担任这门课教学任务有畏难情绪。另外,教师对课程考核也比较随意,大部分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而对于抄袭应付的学生,教师也无精力去检查核验。由于学生数量太多,教师对考勤和课堂纪律要求也不十分严格。由于投入精力不足,教师不太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体系的构建。
2.2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教师学科背景比较单一和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而“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往往涉猎多学科并且内容经常变化,和现实联系极为紧密,所以教师想从容细致把握住专题教学的内容往往力不从心,很多教师习惯于收集资料后一味依靠课件和教材,在课堂唱“独角戏”,没有正确把握学生思想状态和知识底蕴以及兴趣点,没有使学生参与到双边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主体性被压抑。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2.3 “形势与政策”课在提高学生政策理解能力方面仍然欠缺
学生的思想认识受社会氛围、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比较欠缺,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缺乏关注度,经常表现出狭义的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和自觉地领悟,对社会重大问题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往往被别人和表面现象所误导。以上的种种现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秩序不理想
高职学生的突出行为特点是不爱理论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由于是临时集中开课,上课人数较多且分属不同系部,加之部分教室音响经常出现技术上的问题,教师对学生不熟悉也无法逐一考勤,所以经常出现个别学生逃课,上课说话睡觉,手机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课堂秩序无法保障直接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3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3.1 形势与政策课协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应有编制和经费问题,宣传部门、教务部门、学生部门等还没有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的管理工作中来,对比“基础”课和“概论”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检查,使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督导机制体制没有形成。甚至部分人认为思政课有两门课就足够了,“形势与政策”课不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学科体系,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获得“形势与政策”方面的信息,加之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为目标,他们更重视专业教育。无法得到重视和肯定和协同管理机制的欠缺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受到严重制约和影响。
3.2 “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相对滞后
对比“基础”课和“概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由于教学内容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由于课程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即时性等特点,使该课程教学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成熟的教学范例,教学内容的把握基本依靠教师个人理解;另外,教学时间、教室安排、课件、教学对象等教学资源不固定,由于是临时开课没有专门的监督和检查,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督导机制体制没有形成。“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滞后教师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缺失。
3.3 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受到冲击
当前目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而高职学生思想活跃,但辨别是非能力比较差,思想比较偏激,加之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不正确的价值的流行,特别是一些社会阴暗面的客观存在,使他们对党的政策产生动摇和误解,对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不能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同时现在学生上网比较普遍,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既有合法的信息,也有非法的信息;既有正确的信息,也有错误的、有害的信息。所以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冲击不可小视。
4 增强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4.1 健全形势与政策课协同管理机制
要设立形势与政策院系两极管理机制,要积极主动使学工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参与到该课程的管理体系中来,促进教学环境改善和教学资源的优化。建立完善的课程检查监督体制,使课程建设得到可靠的保障。
4.2 改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引入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创造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中,产生认知,触发情感的教学形式。可以尝试阅读体验、媒体情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等方式,当然要与讲授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方式相结合。
4.3 “形势与政策”课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推广网络教学
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热点问题留出思考题,督促学生到“形势与政策”网站资源库进行在线学习、查找资料,以便对某些问题有深入思考和挖掘,并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在线答疑等形式展开讨论,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和平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4.4 “形势与政策”课内容要结合广东、东莞实际进行省情、市情教育
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结合广东、东莞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如对省、市出台重大方针、政策、规划的解读,对东莞经济社会转型问题中重大事件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武鹏举,吕仲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家,2012(11):129-131.
[2]蔡建紅,何静丽,胡文敏.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方式[J].职教论坛,2011(5):27-29.
[3]贺志明,肖丽华.增强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J].警官文苑,2012(1).
[4]莫税英.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时效性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2):17-1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基金项目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c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凤辉(1970—),男,辽宁营口人,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