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问卷调查研究

2016-05-30谈高锋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问卷调查大学语文

摘 要:本文是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卷调查报告,阐述和分析了当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语文相关教学的一些对策建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生存发展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新局面。

关键词:大学语文;问卷调查;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各位同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其列为必修课。然而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既无思想政治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正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严重冲击与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种种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又严重影响到这门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些人甚至怀疑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已开始考虑减少开设该课程的数量,课时缩短又极其有限,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就微不足道了,不由得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因此说,大学语文课程正面临着“新一轮下岗”的危机。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也很有必要对现下接受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寻求积极稳妥的解决办法,以期改变这不利局面。

1 调查总结

1.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1道题目,对本校毕业的各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教学情况。本次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95%。问卷回收后,根据每一问题的回答进行百分比统计,由于个别问卷中有多选或漏选项,有的项目分数统计未必正好是百分之百,为保持其客观性,均如实录入。

1.2 调查结果

①所调查对象因院系开设专业原因均属于文史类,其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27%,基本对口的占36%,不对口的占37%;对现从事工作喜欢的占49%,无明显喜好的占21%,不喜欢的占30%。

②对现从事工作影响较大的在校期间训练活动,选“专业理论知识”的占31%,选“人文素养积淀”的占27%,选“实践、实训活动”的占66%,选“能力的培养”的占48%;认为学习大学语文对现在的工作很有帮助的占33%,一般的占39%,没什么帮助的占28%。

③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哪些方面获得提高,选“情操上的陶冶”的占29%,选“人文知识储备”的占36%,选“写作水平”的占25%,选“文学鉴赏能力”的占41%,选“语言表达能力”的占33%。

④大学语文应该培养哪些能力,选“语言表达”的占23%,选“与人沟通”的占27%,选“主动学习”的占19%,选“理解鉴赏”的占31%。

⑤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感到较强的占9%,感到一般的占74%,感到很欠缺的占17%;能总结别人优点并完善自我的占21%,很少注意观察别人的占44%,觉得别人没啥了不起的占35%;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安排时31%的人是克服困难尽力完成,28%的人推给其他人去做,41%的人选择直接拒绝。

⑥在工作中取得进步成功,24%的人是认为自己专业业务水平很强,27%的人是认为自己组织管理能力很强,还有29%的人认为是自己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很强,另有20%的人认为是自己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⑦在工作中,32%的人自認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很强,44%的人一般,24%的人还很欠缺,不能完全掌握;45%的人愿意进一步学习、钻研,并付诸行动以成为单位的佼佼者,37%的人有意愿,但不知如何下手,18%的人不想给自己压力,那样太累了;72%的人很愿意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23%的人视情况而定,只有5%的人不愿意参加。

⑧在工作中受挫,32%的人会垂头丧气、自认倒霉,56%的人会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还有12%的人不予理睬,认为无关紧要;48%的人会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状态,27%的人偶尔会这样做,25%的人从不这样做;56%的人会经常不断吸收新信息,43%的人不经常这样做,只有1%的人不做;78%的人会经常把自己的创新灵感付诸于实际行动,13%的人有时会做,只有9%的人认为没时间。

⑨在看待“再学习”能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上,66%的人认为很重要,27%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还有7%的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作用;48%的人认为“创新能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很重要,25%的人认为有一定作用,另有27%的人没意识到有什么作用。

2 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1 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意识不强

从问卷来看,学生再学习的意识还稍显淡薄,接受新事物比较被动,与如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变化很不同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制约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极不利于学生在工作中进步。

2.2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后,在新的岗位从事具体工作,适应性较差,如何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对学生个体来说还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在这个能力之间的实际转化过程中,文本课程就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优势,灵活巧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在问卷中就反映出学生有在这方面强烈的意愿提高,毕竟学生在校时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动手获取知识并习得相关技能所占比重少之又少。随着时间的延伸,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积极性就无从发挥,反而养成了长期依赖老师的惰性,自己动手操作能力就越来越差,这点尤为重要。

2.4 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近三分之一人群对创新能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说毫无概念,这就很有必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培养学生的求异求变思维,使之眼界开阔,再不拘泥于传统。

2.5 学生的生存竞争发展意识与能力明显不同步

问卷中就反映出有三分之一人群易受挫折,且不能积极应对;大部分人对工作都是被动接受,完成率不佳,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欠缺必然导致在工作中缺乏竞争意识,对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关心甚少或者极不关注,时间越久,竞争力越弱,以致于到后来就不具备竞争力,直至被淘汰。

3 对策初探

针对以上一些现状,试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3.1 合理准确定位,加大重视力度,提高认识,提升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在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往往因领导的重视程度与否随意增减课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以错觉,对大学语文就不太看重了,由轻视到忽视,最后到无所谓,那就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应加大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观念,重视文本知识的学习,辅以技能技巧,使其内化为外在能力,助其成才。

3.2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学生普遍希望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授课教师就应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巧妙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随着热情的高涨,肯定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学术界就提倡大学语文课程专业化、教师学者化,其核心就是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把传统的一味地“手把手”教换成巧妙地引导,自己讲得少一点,让学生练得多一点,自己引得巧一点,让学生学得精一点。时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这些新型教学更能为教师提供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的教学方式,这就势必会大大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运用、巩固”诸能力, 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3.3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只有尊重和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语文学科对人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不同文体作品的解读就促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能力,特别对于求异思维能力的运用,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语文文本还有极强的包容性,许多作品内容本身就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其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无法比拟,如此,在学习具體文本时,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自己评价文学人物和作品中的记述事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质疑、创新精神。

3.4 树新理念,创多渠道,增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享用现有的有限知识,而需要进行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才不会落伍,不被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抛弃。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更要帮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让他们知道,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是学习过程中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要终身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关键,研究性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以及进行成果交流,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培养,也能够获得科学的求知方法。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是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强化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进行学习的能力,给学生留下供其进一步探究的空间,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其持续学习的能力。

3.5 激发兴趣,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就是要创设有趣味性、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有优势,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语文教学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性学习”意识,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活动,开展诸如编演课本剧、论辩、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在有明确目的要求的语文实践中强化自我习得,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锻炼创造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探索知识和驾驭知识的主人。

3.6 注重挖掘,精心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学生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与情感,注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化。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人生哲学”,暗含着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其实质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这也是人文素养灵魂之所在,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精神、意义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学知识,了解文学背后暗含的社会、人文价值,提升社会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这次问卷调查,学生反馈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大学语文应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改进,把禁锢在藩篱窠臼之中的学生解救出来,克服前进路途中的种种困难, 努力开创大学语文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乔培曼.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4.

[2]聂凌燕,张建奎.高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工会论坛,2012.3.

[3]崔德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J].教育职业,2009.5.

[4]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J].大学时代,2006.9.

[5]王淑玲.大学语文课程调查问卷报告[J].科技信息,2012.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资助课题,课题编号为2015083Y。

作者简介:

谈高锋(1978—),男,陕西凤翔人,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能力问卷调查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与提升机制
基于发展型资助视角的贫困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基于问卷调查的防护头盔佩戴热舒适性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