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新形势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2016-05-30裴张龙
裴张龙
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变革和创新,如何把握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IT发展的新形势,将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机结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效益和水平,成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一个话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媒体
在全球化、城市化飞速推进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文化基因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长、民族众多,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渐变性等特征,无法形成统一的理想保护模型,保护难度较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保存、展示、传播和开发利用,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普遍共识。
1 加快建立数字化保护数据标准规范
目前,我国现已完成《术语和图符》《数字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等3个基础标准草案,和《普查信息数字化采集》《采集方案编写规范》《数字资源采集实施规范》《数字资源著录规则》等4个业务标准草案,但仍有大量业务标准规范亟待研究制定。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描述元数据标准,应包括完整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具体对象所需的元素项的集合,以及各元素及修饰词项的语义定义、著录规则和计算机应用时的语法规定等。
大数据的技术特点可以归纳为4个“V”——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繁多)、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大数据的处理流程为采集数据信息、利用分布式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查询分类、挖掘数据来满足数据分析需求。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可以轻松获取想要的各类统计分析报表,从而有的放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利用大数据的技术特点和运行原理,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元数据标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新标准和规范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据标准规范。从而使我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依可循,从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协同搭建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云平台
当前,各地已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各自为政,内容参差不齐、手段单一、信息单薄、数据无法互通共享等问题比比皆是,急需建立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考虑到硬件系统功能、设备维护升级、数据吞吐、网络带宽、流处理、存储容量、数据安全、管理员技术水平等问题,日益成熟的云计算是目前较为良好的解决方案。
云计算包含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综合运用编程模式、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技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等技术模式,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价格低廉等特点。截至2014年6月,阿里云服务的客户数超过140万,12306网站75%的余票查询系统迁移至阿里云计算平台,云计算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我们可以在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将全国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架设在优秀的企业云计算平台中。并根据不同用途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开放模块、科研模块、大數据分析模块、账户模块、数据收集模块、信息交流模块等数据库模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协同性。
3 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存在空间、展示博物馆等物理空间的真实展示,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难点,当前热门的街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街景技术是由街景车进行环境拍摄,然后把360度实景照片进行合成,进而进行虚拟展示的新兴技术。其在文化保护宣传方面已有涉及,如介绍北京文化遗产的App应用“北京文化遗产”,可以足不出户360度查看北京市各个文化遗产的建筑风貌、周边环境等。将街景技术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保护成本,加快保护进度。
其次,随着3D影视技术的兴起与成熟,3D显示设备的崛起与推广,将3D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已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例如,通过动作捕捉和三维建模技术,全方位展示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动作要领;通过3D摄像机拍摄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节日庆典,让观者有一种置身于庆典的真实感;通过制作某一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的3D电影,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3D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能让民众容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语境,提升感官认知,产生情感共鸣。
4 综合运用移动媒体的宣传开发功能
当下,利用移动媒体进行办公、学习、娱乐、保健、消费等活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交流、消费购物的重要接口。因此,开发和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功能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移动应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意义重大。
利用移动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保护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是开通公众微信号,结合H5技术,发布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新闻、介绍、视频等内容,发起各类投票、奖励等活动,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已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开发移动App,形成分类清晰、内容丰富、手段多样的宣传展示体系,及时发布与更新内容信息,增加App的用户黏度;开发针对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移动媒体游戏,用户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升对项目的熟识度。并通过增加电子商务模块,让用户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的基础上,购买相关产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要在充分把握新兴IT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合理利用新思想、新手段、新技术,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传承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应用。从而提高保护效率,加快保护进度,提升保护水平,加强保护效果,并使之成为传统保护方式的主要补充和延续。未来,随着IT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不断丰富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手段和途径,并使之走向更为科学、更富效益、更利传承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
[2] 丁岩.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时代号角[N].中国文化报,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