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记载的老北京回族医药
2016-05-30满恒先
满恒先
伊斯兰医药学传入中国,乃至融汇、影响中华医药,是一个跨越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唐代《海药本草》、元代《回回药方》都曾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找到痕迹。《海药本草》记载了百余种伊斯兰“香药”和数十种树脂类药物。《回回药方》是一部中国多民族文化与中亚伊斯兰文化交流的药学专著。全书用汉字和阿拉伯文写就,其中大量药名、方剂源于伊本·西那的《医典》等阿拉伯、波斯医方书。清末至民国时期,老北京四九城人所共知的“金回回膏药”、“王回回膏药”等,其配伍与炮制方法均来自《海药本草》与《回回药方》。
笔者曾在北京市档案馆查阅到有关金回回膏药等回族医药类档案材料。需说明的是,以下所列无论设摊叫卖的“回回膏药”,还是开铺售卖“祖传秘方”的成药,均属北平市卫生局审核、化验,认为合格,发给执照后,上市经销的药品。相关介绍大多来自该局档案材料和史料记载。
金回回膏药
清同治年成书的《都门汇纂》中“百本张”的唱本有一篇子弟书《逛护国寺》,记载了护国寺庙会上“永和斋”(酸梅汤)、“翎子张”(翎子)、“吉顺斋”(饽饽)、“雪林斋”(绢扇)等数十个摊商,其中就有“金回回”(膏药)。清末《续都门汇纂》有一幅《西域堂金回回》插图,并配《竹枝词》一首:“回回三代狗皮膏,祖像招牌竖得高。冬夏桥头长供奉,子孙买卖不辞劳。”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中说“这些买卖和艺人在鲁迅先生逛护国寺时,只有极少数还在,如金回回膏药等,其他则都已没有了。”鲁迅到北京是民国以后的事了,可见金回回在护国寺经营膏药至少半个世纪了。
金回回膏药的堂号名“西域堂”,铺址在宣内大街172号,即西单路口往南路西,紧挨着“老泰亚钢笔行”。笔者电话采访金回回后人得知,金回回祖籍山东德县,金回回膏药发明在清乾隆年间,第五代传人金明。金明有三子,大爷、二爷名字不详,三爷名永宽。老哥仨因家事不合分家,二爷继承祖业,继续经营金回回膏药,其子名殿元,即第七代传人。金殿元生于1890年,故于1965年。金殿元有一子,系总政杂技团演员。金永宽人称“金三巴”,其后人住白塔寺安平巷,后在阜外北营房买房,因炸糕做得好,人称“金回回炸糕”。金回回膏药自金殿元以后再无人经营,名噪京城数百年的这一名牌自此消失。
金回回膏药主要包括“调经养血膏”等九种。老北京有句歇后语:“金回回膏药——没病找病”。据说有人贴在肩上的膏药出溜儿到了腰上,找到金殿元。他解释说:“您的病根儿在腰上,我这膏药能找病,所以串到腰上了。”其实是因为膏药熬制时火候不一致。所以才落下这样一句歇后语。
王回回膏药
“王回回膏药”创制于明代,至今少说也有15代了。清末民初的传承人是王明、王亮兄弟。其堂号分别是“同济堂”(1909年重刊的《新增都门纪略》中记载:“取灯胡同同济堂,王回回起首第一。”)和“济安堂”(1929年档案材料记载:位于前门外杨梅竹斜街109号。)王明生卒年不详,“济安堂王回回”的业主是王亮,生于1906年。
王回回膏药主打品牌是“万应尅坚狗皮膏”,其适应症为筋骨疼痛、四肢麻木、月经不调、小儿痞疾等寒凉各症。其配伍包括没药、白芷、赤芍、当归、生地、大黄、元参、官桂、乳香、阿魏、木瓜等11味。其中没药、乳香、阿魏等均为《海药本草》所记载的树脂类药物。这也许是王回回膏药系“祖遗秘方”、创制于明代的一个佐证。王回回膏药疗效奇佳,且“贴之必粘,揭之必落”,在京城尽人皆知,畅销数百年,曾为城里人居家必备之良药,外地人返乡馈赠亲友必携之佳品。20世纪50年代以后,王回回膏药并入国营制药厂,至今仍是同仁堂著名品牌之一。
冯回回膏药
民国时期回回膏药撂地经营不是在庙会,就是在各大市场,冯回回膏药在天桥市场设摊。冯回回膏药的仿单(产品宣传广告)有两种:万应追风膏、小灵丹,并注明“冯回回”、“冯家世传”。冯回回膏药堂号“天明堂”,药铺位于天桥市场三条27号,“在天桥摆摊,月牙为记,每日在此,风雨无阻”。冯回回名清禄,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万应追风膏”配伍有明天麻、荆芥等11味,加桐油、香油共熬成膏,适应“男妇荣卫空疏,风寒麻木,筋骨疼痛各症”。“小灵丹”又名“五气朝元丹”,属冯家秘传,配伍有广木香等八味,细研成末,枣肉为丸,形如绿豆。冯回回膏药经民国十八、廿四年等历年市卫生局查验,均“尚无不合,应予照准。”
老北京回回膏药业者甚众,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下几例回回膏药是笔者在爬梳档案史料中信手拈来,简列于下:
广生堂——西单北大街147号,铺掌马清明(1883—)、马天骏(1906—)。
恩和堂——朝阳市场59号,铺掌洪恩奎(1883—)、洪恩亮(1892—)。
清真堂膏药铺——朝阳市场35号,铺掌陈子清(1885—)。
洪厚安膏药铺——安内大街212号,铺掌洪厚安(1904—)。
清真堂制药社——朝阳市场5号,铺掌马魁英(1901—)。
眼药、胡盐及其他
白敬宇眼药创始人白敬宇是明代人,他继承先祖的阿拉伯制药技术,以行医卖药为生,落户河北定州,以“白敬宇眼药”闻名城乡各地。白氏子孙繁衍,世代卖药并将“白敬宇眼药”发扬光大。白氏第15代传人白锡昌(1874—1953)字瑞启,以字行称白瑞启。他的最大贡献是将“白敬宇眼药”引向规模化生产与拓展了品牌效应。他在定州城西十字街建起“白敬宇药行”,制药工人达数百人,产品除眼药外又延展至其他门类,行销全国各地并于1934年在京设立“白敬宇眼药行”(店址位于前门外大栅栏,老门牌49号)
白敬宇眼药第16代传人白国恩(1904—1972)号泽民,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他引进设备、改良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并着意培植品牌形象。白敬宇眼药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行销全国24个大中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连锁经营的制药企业。抗战期间,白敬宇药厂内迁大后方坚持生产,并全力支持前方抗战。战后白敬宇眼药恢复并获得大发展,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及东北亚各国,并获得国民政府授予的“特效治眼良药”,还在1947年巴拿马万国展览会上获得金奖。近年来,白敬宇眼药逐步发展为现代化的制药企业,产品跨入多门类、多剂型,质量上乘的高新技术行列。
白氏父子是爱国爱教的实业家。无论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还是抵御外敌的抗战时期,抑或光明与黑暗搏击的历史关头,他们始终站在正义一方。抗战时期,他们参与创建“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资助宣传团结抗战的话剧《国家至上》,加紧生产瓜子眼药,供应前方将士和抗日民主人士。20世纪50年代初,他们拥护公私合营,研制新产品,打破西方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封锁。尽管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白泽民先生饱受“文革”冲击,但他们的爱国情怀从未改变。
与白敬宇眼药齐名的还有“马应龙眼药”。
马应龙眼药创始人叫马景标,生于明万历年,河北定州人。约在清光绪初年,马景标后人马万兴在前门外西河沿(老门牌52号)设铺经营眼药,并以其父马应龙的名字为字号,自此马应龙眼药为京城人所熟知。马万兴第三子马丽亭(1907—1987)自幼随父亲学习制药,16岁继承父业,执掌药铺经营。他改进产品宣传,设立分店,邮寄药品,逐步提升了马应龙眼药的品牌形象,扩大了知名度和销量。马应龙眼药不但在京城和南京等大城市口碑极佳,更有外国人因使用它而解除了眼疾,从此名扬海外。老药工出身的马丽亭善经营、会管理,也是一位爱国药商。日伪时期,他拒绝与敌人合作,还曾营救过中共地下党员。1956年,他带头参加公私合营并调往市药材公司,不再过问马应龙眼药的生产。此后,马应龙眼药渐渐淡出北京人的视线。
前门外西河沿还有两家回民开的眼药铺。“马元龙眼药铺”(老门牌58号)铺掌马步云(1883—),河北定州人。“华西药房”(老门牌86号)铺掌白云腾(1900—),河北定州人。白云腾另在大栅栏的“白敬宇眼药行”任职,“华西药房”主营眼药,应为白氏家族产业。
民国时期回民经营眼药的铺户、药庄还有数家,在此不再罗列。京郊也有,如海淀金龙馆(海淀镇西大街迤西)的梁孟臣(1905—),开设“清真梁记”,专营“光明眼药”。
洪记胡盐北京人用牙膏的历史不足百年,早先人们多用胡盐漱口,既除口臭又消胃火。胡盐以护国寺庙会上的“洪记八宝十香胡盐散”为人所共知。洪记胡盐的堂号名“清真永寿堂”,堂主洪文盛,北京人,生于清同治五(1866)年。洪记胡盐的仿单上印着“本堂独门自配,精心悚选高等药材制造。善治胃火上升,毒火下降,去口中恶味,舌尖口疮,牙床肿痛……与众不同,狮子为记。”京师警察厅和市卫生局的“查验报告”等档案材料记载,所谓“胡盐”即大盐、青盐、川椒、百合、生石膏、香附、白芷、大黄、砂仁、蔻仁、细辛、甘松、川穹、地柏14味药共研细面。洪记胡盐药铺在护国寺西廊下3号,产品在全市各庙会出售。
沈三药室老北京人都知道天桥撂跤的沈三。沈三原名沈友三(1897—1945),北京牛街人,自幼习武,精通掼跤和炮拳,号称“国手”,24岁时曾在北京击败俄国大力士彼得罗夫(《中国回族大词典》733页)。沈三在天桥卖艺也卖药。他卖的药叫“舒筋活血丹”,是沈家祖传200年的古方,“按武术功夫,有病治病,无病养身,家庭之秘宝,怀中之良药。”此药配伍有当归、防风、杜仲、没药等17味,蜜丸匣装。沈三药室在牛街老君地12号,发行处在天桥城南商场甲25号。仿单上印着“西域回回清真堂”、“北平市卫生局化验批准”等字样。
崇恩堂杨氏喉科“崇善堂”自清末即享誉京城。杨六先生及其子杨润清父子两代良医,于红、白喉,哑喉及喉肿等诸症有专攻。报载某小女患白喉,经润清先生诊治,“两副见轻,旬日白退肿消”(《爱国白话报》1916年9月15日)。“崇善堂”位于阜成门外校场口礼拜寺胡同,后改为“杨幼馨喉科专门医室”。杨氏喉科传人杨幼馨女士创制“喉科万应散”,配伍有大廉珠、大梅片、朱砂、牙硝、石膏、硼砂六味,并于1931年领取执照。
民国时期回教界还有许多家传或独门药方,经申报卫生局,获得批准后在市面销售,在此不再罗列。回教中许多阿訇如侯崇恩、张子文、哈文瑞等都能看病开方。朝内“金伊玛目”(即金海臣大阿訇——生于1879年,住小雅宝胡同45号)有独家秘制“神效再生膏”,曾获当局批准销售,在京东一带也颇有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