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自恋情结探析

2016-05-30赵亚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男性形象

摘  要: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不仅蕴含着当时社会的文人心理,还包融着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文化的宣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其形象内涵中所独有的自恋情结更是其形象内涵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关键词:六朝志怪冥婚小说  男性形象  自恋情结

在封建的父权社会背景下,男性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导,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六朝志怪冥婚[7]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均为出身贫贱、地位低下的书生形象,然他们却在冥婚故事中既得美貌贵女的主动求爱、献身,又因此而鱼跃龙门既得富贵又得权力地位。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男性形象的前后逆转,不仅包含着作家的思想融汇、理想寄托,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还蕴含着多元文化的宣扬。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古小说钩沉》以及一些单行本作底本,钩沉了31篇六朝志怪冥婚小說,在解读冥婚故事的同时,试图探析其中所蕴含的男性的自恋情结。

一、男性形象的自恋情节之体现

由小说主人公的角色设定来看,在31则魏晋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有27则故事发生在男人与女鬼之间,如《谈生》《紫玉》《辛道度》《崔书生》等篇目,呈现出一边倒的“阳男女鬼”的角色组合。此外,在此类冥婚故事中,31位女鬼主人公中有6位王室女,如《紫玉》中的女鬼紫玉为吴王夫差之女,《辛道度》中的女鬼为秦闵王之女;10位贵族官宦女,如《徐玄方女》《李仲文女》中女鬼皆为官宦之女;1位宠姬西施,即《萧思遇》篇女主人公。由此比例来看,小说主人公多呈现出贫贱男人与贵族女鬼的角色组合。这一角色设定成功完成了女性形象的变形,身份高贵且为鬼的女主占一半以上,而男主几乎全部为男人且是地位低下、生活困顿的书生形象,这样就为故事中女性形象从性爱、财富、地位等方面完美契合男性书生作了很好的铺笔。

从小说的情节设定来看,在31则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女主人公都采取直接或间接的主动态度与男性结合。其中,直接主动的为14则,如《谈生》中书生谈生夜半忽一女生来其寒居求结为夫妻,《丁晔》夜宿方山亭忽一女子来与其交欢作乐,《萧思遇》得美女西施与其宴饮交欢等篇目;间接主动的为17则,如《崔书生》《吴祥》《卢充》《辛道度》等篇目均为男女主人公日暮邂逅,共寝相欢的婚恋模式。由此可见,在此类冥婚故事中,多为女性主动要求与书生求爱相欢,男子多为顺势而为。这一情节模式即体现了男性书生形象受女子爱慕并主动为其献身的自恋心理。

从小说的结局设定来看,在31则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一半以上的篇目均有女子赠予男子金银珠宝类的贵重信物与男子,甚至有些篇目还设定:男子卖信物之时,女子在阳间的家人发现信物,听闻二者相爱欢好的故事,将男子纳为佳婿,自此贫贱书生既得荣华富贵又得权力地位。这一结局模式更是体现了男性书生形象想要得富贵与权力却不自取而要通过他人主动相请的自恋心理。

综上所述,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的男性书生形象,在女鬼主动的婚恋欢好与女鬼贵族身份的完美结合之下,满足了其想要轻易获得贵女爱慕、财富与权力自来的自恋心理。

二、男性形象的自恋情节产生之缘由

(一)政治因素

“六朝时期是我国处于分散的割据状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有其独特性和典型性,这也使得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很大影响。男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创作者,把自己对时事的感悟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都融入到了他们笔下的人物中,集中表现在男性身上。”[1]

“魏晋六朝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礼乐崩坏的社会时期。此间门阀制度盛行,世家大族兴起。”[2]“士族和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相互间不得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寒门庶族出身的人,即使才能超越,也不能和士族交游并列……九品中正制则保证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在士族制度下,婚姻是受到特别重视的一件大事,寒门高攀士族,地位自高”[3]。可见,士族和庶族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区别,以及庶族渴望同士族通婚以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除此之外,士族也会期望和比自己地位更高的皇族联姻以提高和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因此,整个社会呈现出下层阶级期望和上层阶级联姻以提高家族地位的风气。但当时的社会,在婚姻方面讲究门当户对,尤其表现为士族为维护其特权地位,不与庶族通婚。可见,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的男性书生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男性受封建的政治制度和礼教的压抑与束缚,期望受贵女爱慕并以此地位自高、财富自来以满足其长期受压抑的心理,并且以女鬼的身份与之结合,不必受礼教与责任的束缚即可达成己愿的心理。

(二)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整个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探析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还需将其融入到当时的经济背景下进行讨论。六朝时期社会的经济,以农耕为主,但由于战乱,劳动力却不足,是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极大地制约。而男性作为劳动力的主要从事者,不论对于家庭经济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男性书生形象希望通过贵族女鬼的相助而获取支撑家庭开支的财富,从而从繁重的劳动者解脱出来。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拥有财富就等于生活有了保障,贫贱书生即可脱贫而去寻求政治抱负,是以社会地位也会因此而有所提高。于是就有了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幕幕贵族女鬼给贫贱书生以金银珠宝等信物赠别的情节。比如:在《卢充》中获贵族女鬼赠金碗而得富贵、权力的卢充;在《萧思遇》中获女鬼西施所赠金钏的萧思遇;在《秦树》中获贵族女鬼所赠指环的秦树。这样的方式对于其中的男性书生形象而言,既不必付出即可获得财富和地位,又不必受社会和道德谴责,其被动接受一切的方式还满足了男性作为社会主体的自尊、自恋的心理。

(三)文化因素

“齐梁弘释典,故多因果之谈。”[4]六朝时期是佛教初入中国发展的时期,佛教利用其灵验现世等思想在世俗文化市场上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一些观念如因果轮回、众生平等等,对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也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所体现的平等更多的是为表现六朝时期的文人阶层对当时社会的反抗和内心独白,他们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达到的心理愿景,寄托在虚拟的小说世界里的男性书生形象的身上,让他们完成超越门第阶级的世俗束缚,获得众生平等的生活期望。是以,我们在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看到了贫贱的书生受贵族女鬼爱慕、献身、结合,并因之获得超越门第的婚姻和地位自高、权力自来的男性形象。如:《紫玉》篇中与吴王夫差之女紫玉由人人恋到人鬼恋终获成全并成为驸马的韩重;《辛道度》中与生前为秦闵王之女的女鬼结合并一跃龙门的故事;以及上文所提到的《卢充》《谈生》等篇,均为类似的故事情节。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大大的满足了六朝时期现实世界的男子受九品中正制等政治制度和封建礼教压抑甚深的不满思想,打破了现实世界中男性书生郁郁不得志的郁闷心理。是以,这一观念在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得以充分展现,使男性形象的现实不满得以补偿。

综上所述,受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在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男性形象不仅挣开了种种的束缚和压抑,并通过巧妙的角色和情节设定,使其男性的自尊、自恋心理得到大大的满足,形成了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所独有的男性自恋情结。

三、男性书生形象的自恋情节之悲剧美学特征

悲剧是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此外,汪瑾在《论<空中骑兵>的悲剧魅力》一文中指出:“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6]

在六朝时期,因为时局的动乱,人们的生活变得没有保障;下层阶级对生活、生命的美好追求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甚至毁灭,阶级间矛盾冲突激烈而不可调和人们把一些生活希望往往寄托在神仙鬼怪身上。于是就形成了六朝志怪冥婚小说的故事内容,即:不论是在小说主人公的角色设定、小说的情节设定,还是在小说的结局设定方面,都反映了当时男性书生形象的一些心理寄托,即将在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景寄托在虚幻的冥婚小说之中。如:《紫玉》《卢充》中,叙写的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因世俗的束缚与爱人阴阳两隔,后以人鬼恋续前缘来达到圆满的男性书生形象。这种为了从现实生活的种种苦难和郁郁不得志中得到解脱的动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剧性,正是这种以虚幻的圆满来写现实不圆满的反写手法,现实生活与虚幻故事的真假模式的转换,使小说中所蕴含的男性形象具有了更强的悲剧美学效果。

四、结语

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的男性书生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他们的身上寄托了六朝时期文人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和感悟,并且,六朝志怪冥婚小说中男性书生形象蕴含的独特的自恋情结,更是其形象内涵之下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注释:

[1]王雪晨:《唐前婚恋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5页。

[2]王仲犖:《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页。

[3]張偽之:《世说新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4]胡应麟:《少房山寺笔丛·九流绪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23页。

[5]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9-70页。

[6]汪瑾:《论<空中骑兵>的悲剧魅力》,电影文学,2009年,第18期,第25页。

[7]冥婚:狭义上的冥婚包括活人与死人之间的结合或死人与死人之间的殉葬;广义上的冥婚既包括狭义上的冥婚,还包括人鬼、鬼鬼之间的结合。此处而言的冥婚单指广义而言之下的人鬼、鬼鬼之间结合的冥婚。

(赵亚萍  云南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650500)

猜你喜欢

男性形象
试论张爱玲笔下男主人公的形象
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形象分析
当代美国女性主义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金仁顺短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我的安东妮亚》男女主人公形象
浅析金仁顺小说的男性形象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方舟》男性形象论
女性主义童话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