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学生的素质和素质教育
2016-05-30车宁
车宁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多年来教育领域中不断探讨和深化的话题。素质教育首先是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提出的,但对于中专学校的中职生同样适用。中等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实行素质教育。下面笔者就几个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加以讨论。
1. 什么是素质和素质教育 采众家之长,“素质”一词可从两个方面去解读:1. 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的有机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及机能特征。如一个人的体质强弱、智力的高低等等。这些表现首先是生物学性质的,是与双亲的结合和遗传相关的,具有先天性的特点。因此,从其约定俗成的定义出发“素质”是无所谓教育的。2.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素质”一词已经是转意的概念。其广义的内涵可理解为,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形成的诸多个性化品质。诸如,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等等。“素质”的外延描述对象一如社会团体的军人素质、干部素质、我们的教师队伍素质等等。按素質的广义定义,素质是可以改变的,可通过教育来提高。
那么什么又是“素质教育”呢?有人统计过,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和争议竞达40多种。其实“素质教育”就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确立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权威性的解释最先见于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纲要》。其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而后,前国家教委又有多次对素质教育的阐述和十六条具体措施。03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精髓:有人概括为以下两点要义:1、针对学生的群体而言,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2、针对学生的个体而言,要全面发展,突出个性。
2. 现行中专学生的素质如何 与历届学生相比,现行中专生的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招生的学苗素质。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用人标准的上调,中专学历的社会地位下降,伴随“两高热”的兴起,使好学苗都流向普通高中。再者是中专学校本身的招生难所致。即使普高热所剩下的差学苗,各中等职业学校间还要激烈竞争。众多周知,中专是收费教育,招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结果是大家什么样的学苗都得要。当然,这也是符合当前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
面对现行的中专 给教育工作带来一些什么影响呢:1、由于大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和文化素质低,给各科教学造成一定难度。以笔者所在的卫校来看,能接受正常教学进度的学生不足20%,在多达80%的学生身上,教师不能顺利贯彻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和落实教学目标。2、少数学生的思想品德较差。整天不讲学习、自由散漫、一身的社会风气,无视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3、心理素质的特点。中专生的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处在人生的一个特定发育阶段,既没有中小学时教育的可塑性,又缺乏成人的自治性。而且越不听话的学生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 怎样实行中专学生的素质教育 中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结合现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3.1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中专生的素质下降,是客观事实,是社会教育大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为什么又要大力提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上是要使未来的普通劳动者都有一个受教育的机会,否则怎么来提高我们民族素质呢。所以,面对今天的学生,教师不能怨天尤人,需要的是认可。中等教育,本不是培养什么“高精尖”的人才。现在连高等教育都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过去讲:中等职业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中级水平的实用人才。现在的提法应为培养有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面对现在招生的学苗,就不应有过高的要求。既招之,则教之。
3.2 如何进行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具体分为三大方面:①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③较强的实践技能。素质教育要重点的结合这三个方面进行。
3.2.1 优先德育教育,提高品德素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好坏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教育方针,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现行的中专生不怕智能素质差,不怕文化素质差,就怕品德不佳。
德育教育要体现两手抓的特点。一方面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挖掘差生的思想根源,家庭背景,帮助其觉悟认识,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另一面要严以治校。要严明班风校纪,加强法制教育,对屡教不改者,要有适当的处罚措施。要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精神,系统地做好教育工作,提高中专生的品德素质。
3.2.2 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必备理论知识的学生,要结合当前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要摆正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念一直强调专业理论课,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没学好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怎么能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变革,学业并不能框定人生的行业选择,更何况还是中等教育。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必须按改革后的新大纲、新计划要求,开设开足相当的文化课基础课程。诸如:语文、外语、计算机、数、理、化等等科目样样都不能少。正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所要求的:受教育者要“具有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变化能力。”可见,从上至下,我们都应该认识到:文化基础知识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3.2.3 技能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技能素质。现在没有动手操作的技能,何谈将来的就业工作?如何提高技能素质?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学改革,一定要脱离“黑板上种田”的传统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校内要有完善的实验设备,校外要有良好的实践基础。实践性教学还要讲即时性,要有课间实习,不能都等学制后期集中去做。学生平时的理论知识必须得到即时的印证,才能深化理解和把握。借鉴国外“双轨制”的职业教育经验,其优点就是突出了实践性教学的原则。没有必须的实践性教学,就保证不了技能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涉及到中专生的方方面面,以上所讨论的仅是几个重要的部分。面向本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个使命责无旁贷的落到了中等职业教师身上。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广大职教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些都需要从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培养需要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