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大风险不是增速破“7”
2016-05-30
改革“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能不能闯过难关,直接决定中国经济有没有未来。
2016年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媒体第一时间都用了同样一个标题:GDP增速创下近25年来的新低。
事实上,2015年无论是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经济形势,都是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这毫不夸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速能够达到6.9%,已很不易,绝对不是“25年来的新低”这种误导性的标题所体现的。
传统增长引擎熄火
对于当下的中国经济,我从来不担心速度问题,反而担心的是受一些不正确思想的蛊惑,对6.9%的增速有不正确的看法和不切实际的期待,过度悲观,影响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走低,而是在传统增长动力趋势性减弱的情况下,没有新的增长引擎可以替代过去的动力,拉动中国经济继续往前走。
以2015年的数字为例,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为近年来最低;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只有10.0%,创下近16年以来最差的纪录;作为经济晴雨表的房地产数据极为惨淡,房地产投资从两位数的增长暴跌至1.0%;消费尽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提升,但名义增长只有10.7%,也是近12年以来的最低值;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7.0%,而我们当初的目标是增长6%。特别是在这些传统引擎熄火的情况下,因为过去十多年错失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没有新的引擎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由此导致中国经济陷入“失速”的尴尬。这才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
解决增长隐患需要时间
对于中国经济所处的周期,以及政策层面的应对,新一届的管理层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过去三年来,无论是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描述,还是2015年年底在宏观政策层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调,都意味着中国经济在周期和宏观政策层面的重大转折。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的周期,要用新的思维来思考,来看待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中国宏观政策的重大转型。中国经济要实现突破,关键不在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搞重复性建设,而是如何突破增长的瓶颈,通过结构性的改革,破除经济增长的障碍,提升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说,中国应该果断告别对数字虚假繁荣的图腾和崇拜,告别吃兴奋剂做大数字的幻觉,转而老老实实强身健体,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我们必须改变对中国经济增速的认识。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所言:“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一定要记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构建新的增长框架需要时间,要对当下的增长速度宽容,而不是叶公好龙,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国经济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就必须对经历的调整和阵痛有包容的态度。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去杠杆和去产能意味着要牺牲速度,会经历前所未有的阵痛。但正如1月4日人民日报“权威人士”访谈文章中所提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是不得不闯过的关。”表态“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则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给后面,将来会得罪天下老百姓”。能不能闯过这些难关,直接决定中国经济有没有未来。
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权威人士”也明确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这向外界透露出中国解决增长隐患的决心,这才是中国经济未来健康增长的真正福音。管理
特约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