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诵读教学

2016-05-30李明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书面语图式母语

李明秋

学语文为什么要出声诵读,为什么要熟读成诵,在此笔者试图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为何要出声读

1.出声读能够掌握书面语符号

语文,按照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语的学习固然必须动口,书面语的学习也需要动口。书面的载体——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自然可以突破口头语只能即时即地交流的时空限制来交流思想感情,但是,一套“活”的书面语符号系统——文字的存在,其前提必定是与之对应的口头语言的存在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活”的文字总是和动用口耳的语音形影不离、融为一体的。拿表意性的汉字系统来说,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因而,书面语学习也不能脱离语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音是通向文字的必由之路。或许会有人说语文可以“形入心通”地看,得心应手地写,似乎不必“劳驾”语音来理解或表达。但事实上,所谓的“形入心通”、“得心应手”都是建立在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汉语文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的。初学汉语文,一般都得经历由朗读到小声读,再到默读这样三个阶段。离开了出声诵读,想要真正学好语文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2.出声读能够加速书面语的内化

书面语的实质是经过加工规范的口头语。幼儿时期习得母语后,儿童大脑中已基本形成了母语的语音感、语意感、语法感,尽管粗疏,但它是进一步习得母语口语及书面语的培养基。母语习得动用的是口耳,学习书面语而不动口耳,等于撇开已经开辟了的动觉、听觉两条信息通道而另辟视觉蹊径,事倍功半也就不足为怪了。而反复诵读,其实质也就是在反复地言说,只不过这种语言刺激信号是借读者自己的口发出的。然而,惟其是这样诵读,才能构成通过眼、口、耳三条神经同大脑之间的网状信号传递。所以诵读形成的信号刺激的强烈程度要远远超过交谈和默读,使书面语系统内化的速度和牢固程度也要超过默读。由此看来,通过诵读学习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儿童习得母语的经验,兼有习得、学得之利,从而能极大地丰富个体的语言库存,增强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

3.出声读能够“复活”书面语的生气

口头语,由于说话人和听话人是面对面的交流,双方有默读的话题与特定的语境,还有表情、体态等非语言信息的传递,因而信息的损耗不大。而以文字为其物质表现形式的书面语,由于欠缺了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语音,也就失去了充满个性、感性的声音这一载体,失去了原本附着于语音之上的语言外的诸多信息,诸如语调音色、高低疾徐、抑扬顿挫等等。如果只用目看而不用口诵,信息损耗之惨重难以估计,尤其是诗文作品。所以,古人对诗文的学习特别讲究“朗吟密恬”“涵泳体悟”,总想在字里行间苦苦寻觅出言外之意;也正是由于感到了“言”不尽意的苦恼,古人在写诗作文时,才会执着于字句的“推敲”“斟酌”,甚至为“吟安一个字”而不惜“捻断数茎须”。惟有诵读才能“复活”语言的声音,通过声音把感情输入语言,从而复活语言的语调语气,进而感受、领悟作者的感情。

二、为何要熟读成诵

1.熟读成诵能够积淀书面语语感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般阅读在大脑中保存的都是语文信息,以命题的方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经过与原有知识网络的连接最终转入长时记忆。这种阅读方式读者难以再现作品言语形式的精妙,也就难以达到原汁原味表达效果,因为读者并没有改变自己初始的语感图式去顺应文本言语的语感图式,原有的语义、情味、观念等并没有通过原有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而是由读者自己的相对粗疏的语感图式来复述的。所以,通过一般的阅读来学语文,作用寥寥,因为这只是获取信息式的阅读,而不是学习言语、积淀语感式的阅读。只有在理解了的基础上,通过心眼耳口并用的反复诵读,并达到相当熟练甚至能背诵的程度后,才有可能将包含着言语图式、观念图式、情感图式的典范言语作为一个整体内化为自我心理结构,从而深化、广化、美化其语言感。

2.熟读成诵能够提高对言语的敏感性

首先是感受渠道的增加,其次是反应的敏捷度的加快。看、说、听动用了视觉、运动觉、听觉三条感受渠道输入言语,多重编码不仅有助于增强记忆,而且也意味着提取再现言语触发的多渠道。由于反复熟读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又加快了反应的速度,一旦有相似相近的文字形象、发音动作、语音感受或语义情景、观念类型、情感样式的刺激,几乎是自动化的、直觉的,脑海里会马上跳出相应的当初所记诵的典范言语,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出神入化之境。关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作家体会最深,类似的经验之谈不胜枚举。郑板桥说:“苟能背诵如流,则下笔作文,思潮奋涌,不患枯涩矣。”

3.熟读成诵能够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提高形象力、概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书读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开始尝试背诵,尝试背诵中出现的思维“短路”或篡改原文往往引发读者的反思——为什么会“短路”?为什么与原文不一致?原文的思路到底是怎么样安排的?原文说法跟我的改动相比孰优孰劣?经过这样一番揣摩,不光更深刻地理解了原文,自己的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言语作品中词语、句子组合关系的灵活多样,熏陶锤炼了读者的思维和言语的连贯性、流畅性;纵横聚合关系的千变万化、奇崛超拔则会大大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金隆学校。

猜你喜欢

书面语图式母语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母语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母语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