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文言文释义四点

2016-05-30李严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殷勤多义实词

李严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所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涉及面广,又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还真不容易。同时,实词释义题基本上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就是说答案已在其中,同学们如何求得正确答案,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下面我们从四点加以突破。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例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习知山川道径 素:向来

B. 将论囚 论:讨论

C. 持府县短长 持:挟制

D. 卒之付御史决 决:判决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论”是一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非常丰富,有“讨论”“学说”“评定”“定罪”“按照”等意思。B项中的“论”在古代确实具有“讨论”之意,但在此句中“讨论”一义讲不通。因为在这里,根据阅读材料的上下文来看,王甲杀人一案,刘敞看案卷觉得有冤情,他将此案交付户曹杜诱,杜诱不能查实平反,反而强加罪名,将要批决定罪。因此这里的“论”应该是“定罪”“批决”的意思,从“论”字后带了一个“囚”字大概也能猜出与“定罪”有关。

答案 B

点拨 不可脱离语境。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历年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基本上都会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同学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而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凭识记猜测,完全忘记了“语境”二字,从而导致失分。尽管文言实词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只有一个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解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就能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古今异义

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词义完全相同;二是完全不同;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造成错觉,使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节词语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 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 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解析 “殷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热情而周到”,而D项理解为“周到”正是犯了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古汉语的错误,其实“殷勤”在古汉语中一个常见义项是“情意深厚”“恳切叮嘱”。D项中“语意殷勤”的“殷勤”正是“情意深厚”“恳切叮嘱”之意,如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馀欢。”

答案 D

点拨 不可望文生义。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不可以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实词试题中就经常涉及到这方面知识的考查。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项往往是错误的。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干扰迷惑大家,让同学们掉进陷阱。特别提醒大家要多积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今异义的词语课文里有许多,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息”词义就不同,这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作”。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壁有瑕,请指示王” 中的“指示”是两个单音词,意思是“用手指指给别人看”,而现代汉语中“指示”是一个双音词,是“上级机关对下级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意思。同学们要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有新的意义,进而改变了词性。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例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B. 全活甚众 全:全部

C. 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D. 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纠:聚集

解析 B项将“全”解释为“全部”,放入语境中显然不通。联系语境,“全活甚众”是说徐谦尊在崇祯末年,救济因蝗灾而挨饿乡亲,让许多百姓保全了性命。这里的“全”和“活”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全”应理解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保全”,这样句意才通顺。

答案 B

点拨 不可主观臆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也是高考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因此同学们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句中的“斗”字,根据句意,“斗”和它的宾语“诸侯”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因此要理解为“使……斗”。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来解释,也应该读本字的音。

例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解析 D项中的“著”应该理解为“登记”,而A项中的“振”就是一个通假字,通“赈”,所以A项解释为“救济”是对的。

答案 D

点拨 不可先入为主。在阅读古诗文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个别字与语境完全不合,或者说,根据文脉,由于个别字的出现而使文意无法理解时,可依据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等特点去考虑通假现象。同学们如果不能洞察,不按它们所通假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会造成费解或者错误的理解。

猜你喜欢

殷勤多义实词
赣酒
悼玲秀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