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互动教学的创新研究
2016-05-30孙耀忠
孙耀忠
【摘 要】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和学生的关系做了新的界定,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也在积极的构建中。为了更好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推广这一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要讲求策略和措施,更新教学思想,将教学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师生互动;教学研究;创新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育界掀起了创新的浪潮,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倡,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得到了应用,人们对语文、数学、外语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重要的、显著的新现象说明在我国教育领域必然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支撑教学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必将带动教学活动的创新,从整体水平上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师生互动的意义
在我国的课程类别中,思想政治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这与我国的社会历史和发展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我国《普通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的分类目标,这就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国的教育传统表明,长期的枯燥的知识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对新知识新鲜感保持的时间较短,陈旧知识往往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一般人在12岁以后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为30分钟左右。这说明,在具体事情上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好奇心不可能无限期的保持下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结合的角度选对措施,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一点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三)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在教学内容实施一段实践后,教师需要对照学生的表现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从评价中获得的有用信息将会成为未来进一步改进教学状况、优化教学路径的重要动力。在应试教育时代,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浮于表面,一般都是通过同校教师听课和期中期末学生考试的方式对之前的教学状况进行考察,很少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考察。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需要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等多方面来推动,在对待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态度上,教师需要运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教学安排,在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争取达到教师、学生、课本、教法、多媒体的多维互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能够自由、快乐的学习,在亲切、民主、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一一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三)辩证地分析和利用课堂随机生成资源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堂互动设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课堂教学随机性的同时,做好预防工作,重视对课堂随机资源的生成和利用。所谓课堂随机生成资源,指的是由于学生或教师自身的意外发现和意外提问而新探究得知的知识、方式等。
(四)正确处理课堂互动中的反馈信息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应时刻关注课堂互动的反馈情况,切实把握好互动活动的“度”,确保课堂互动活动真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需要注意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学生会趁着浓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偶尔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所学知识关系不大,但是会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三、结语
在初中课堂上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兴趣、帮助教师践行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文萍.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期.
[2]夏志芳.政治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