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

2016-05-30张泽民

西江文艺 2016年24期

张泽民

【摘要】: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引发了社区概念的变化,社区不再是空间上被界定的地点,而是具有社会关系意义的网络。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催生出大量的网络社区,微信朋友圈便是其典型代表。作为基于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微信朋友圈呈现出强连带与弱连带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培育。

【关键词】:微信社会;网络虚拟社区;强联系弱联系

一、社会理论概述

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 20 世纪 30 年代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 R·布朗在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的,他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的,他的研究比较简单,而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要复杂得多。网络成员有差别占有各种稀缺性资源,他们关系的数量、方向、密度、力量和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影响资源流动的方式和效率。

二、微信朋友圈的特色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 2011 年 1 月 21 日推出的免费即时通讯的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发送图片、语音以及视频等,尤其是在2012年出现的朋友圈,使得用户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互动。朋友圈主要以发送图片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传播;朋友圈发送的操作性较为便捷,不论中青老年都可以非常熟练地掌握,进一步加强朋友圈的普及与推广;朋友圈的私密性较强,与QQ等相比其只有自己的好友才可以查看,而且只有好友之间的评论才可以被共享;朋友圈的安全性也较好,可以删除和屏蔽好友,让朋友圈更适合发送一些私密话题。

三、从社会网络理论看微信朋友圈

社会网络理论有四个主要理论观点:嵌入理论,联结的强度(强联结与弱联结),社会资本理论,结构洞理论。

嵌入理论。嵌入又叫“镶嵌”,最早由波兰尼提出,意指人类的经济活动镶嵌在社会关系之中,与其他非经济因素融为一体。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而这个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就是信任。在朋友圈中入驻的电商很好的搭建了这种网络,通过与好友的沟通交流获得信任,进而经营一些单价较高利润较大的产品,从面膜到个性家居、高档服装的那个,由于朋友圈内都是熟人,信任机制比较完善,从而有更高的交易可能。电商在朋友圈的入驻本身就是一种嵌入。同时,对于电商而言,当有更多的顾客加入可能会实现更高的利润;对于用户而言,当有更多的电商好友也会有较高的可能性发生交易。

强连接与弱连接。联结是社会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分析单位,1973年格兰诺维特最先提出联结强度的概念。他将联结分为强弱联结两种,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强关系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而弱关系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微信朋友圈中,原先线下的朋友由于相识度较高属于强连接,而通过微信群、附近的人等方式添加的朋友则属于弱连接。常年不联系的老朋友在朋友圈内出现也属于弱连接,朋友圈内经常性的交流也可以使弱连接进化为强连接,这种强连接与弱连接的互化在长期时间内得到改变。

社会资本。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首先提出“社会资本”概念。其后的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指個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構资源的资本财产。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其社会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因此,在一个网络中,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在微信朋友圈中,由于有的人朋友圈内的朋友较多或者人缘较好,其社会资源丰富,社会资本较多,当其在朋友圈内有诉求时,更容易的得到帮助,此外当其转发一些信息及文章时,由于收到更多的人关注,因此其影响力就较大,这就是社会资本在朋友圈内的体现。

结构洞理论。美国学者 Burr 在 1992 年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社会网络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结构洞能够为中间人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朋友圈里一位朋友关于网店和景点的分享,从某种角度上弥补了朋友圈里的人与这家网店与景点之间的结构洞,一方面通过分享对于美的东西进行了传播,另一方面也使朋友圈内的人对于这家网店与景点产生了好感,使其进一步发生交易提供了可能。

四、结论

本文通过从社会网络理论的嵌入、联结的强度、社会资本理论、结构洞理论四个方面解读微信朋友圈,分析微信朋友圈受用户追捧背后的学理依据,得出微信朋友圈本身是一个由强联结构成的社会关联圈,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可以强化相对较弱的社会关系,且基于朋友间的信任,朋友圈在电商应用、放松身心、传播正能量、文化传播和信息共享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潇. 小众传播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崛起——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分析[J]. 新闻传播,2016,(15):23-24.

[2]魏婷,王威. 微信对用户传播心理的满足[J]. 青年记者,2015,(11):14.

[3]范丁芳.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微信营销中的应用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15,(07):268+290.

[4]刘颖,张焕.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微信用户关系实证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4,(0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