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古奇文别致结尾

2016-05-30张永军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赤壁赋开朗人生

张永军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文采斐然,意旨高远,一洗万古,其中的佳思殊状,千古共推。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它的结尾。谨此拟略述如下,以待证于方家。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子借主客问答的方式,发表了对宇宙人生的卓见,特别是在通过对明月与江水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其开朗的胸襟和达观的生活态度后,倏于“不知东方之既白”处束笔,似乎突然,甚有不当止而硬止之嫌。但是,仔细品味,却会由衷地发现其与前文乃一线相生,了无疏痕——“东方之既白”后,生活会又归于常态,则生活中的失意、人生里的坎坷、仕途上的踬踣,当随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过去而重新卷来。尽管开朗、达观的作者可能不会受束于此,但现实的局促,仍会袭扰到他。是以,束笔于“不知东方之既白”,就剪裁出幸福的顷刻,将作者尽情地享受这一美好时刻、放飞这种超脱感觉定格。

《燕喜词序》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前赤壁赋》束笔于“不知东方之既白”,当亦如此。作者是将自己领悟阐发的哲思和意气与人分享,而把人生失意后的不舍、迭遭困厄后的拼争独自消磨,从而突出了文章以乐为主调,而使情另有跌宕抑扬,奇丽婉曲。在“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后,我们由衷感到他们享受到的是一种属于自由的快乐,抑或说是一种超脱了限制的快乐。此时此刻,作者就想充分享有这种幸福和快乐,“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并使读者有同感。尽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只由自己,但我们必须学会去自由和快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孔颜之乐、陶潜之乐,亦如赤壁月下的泛舟之乐,都在超越了人生的束缚和人世的羁绊后,调适出了最本真的自由和快乐。要知道,任何一颗心灵的成熟,都必得经过寂寞的漂泊、孤独的奋战、不倦的跋涉和取舍的煎熬。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戛然而止,一方面贴合了《前赤壁赋》表现出的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另一方面又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体味寻索,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别致描述,引领读者。寸心万许,巧置于寻常语;微言迥义,在不言处言说。——文学是最生动的情感存在形式,它不能走向概念,只能走向生命。“欲仿佛其一语”,怎“毕世不可得也”?(宋代·唐庚)余谓:自持达人即已。可能,我们达不到作者推崇的那种境界,但只要我们经历一次思考的洗礼和生命的共鸣,认识到那没有领略过的深度,一定会有崭新的开始!

东坡曾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评文》)《前赤壁赋》的结尾,如上所述,正当如此。人们常称好文章的结尾为“豹尾”,这实际上是在说文章的结尾应该追求简练、生动与传神。精彩的结尾,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凸显文章的结构。因为,精彩的结尾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读之就像欣赏一曲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不绝。此当为读罢《前赤壁赋》后,给我们的又一收获。

猜你喜欢

赤壁赋开朗人生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前赤壁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俄罗斯留学生: 中国人的热情与开朗打动了我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地名有关
相 思
独一无二的你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