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被遗忘的字词教学

2016-05-30陶月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词义词语文章

陶月丽

字词句章、语修逻文,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受到了不少的质疑。新课程改革后,阅读和写作教学比重的加大,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让很多语文教师抛弃了传统。教学中,字词教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没有足够的字词积累,学生很难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得体的词语,用词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时有发生。阅读文本同样也是以理解词语为基础,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尤其重要,更需要学生字词的积累。没有足够丰富的词汇,就无法写出一篇语句通顺、表意清晰的文章。大而言之,会直接导致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下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字词不但具有教学价值,而且具有教育意义。

一、加强对学生的词源教学

古汉语中大部分字词合一,而现代字词的意思和古代的词义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也会因年代久远而产生“恍如隔世”的迷茫。然而,现代汉语的词义绝大部分脱胎于古代汉语的词义,如果我们了解了词源,便会打通古今,举一反三。打通古今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词源的意识,刨根究底,追根溯源。如“益”是一个会意字,本义就是“增加”之意,是“溢”的本字,“好处”是后人逐渐丰富上去的义项,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曾益其所不能”和“精益求精”中“益”的含义。

教学中要巧妙地借用成语来串联古今,大多数成语词义相对固定,它们来源于古代,古今都在使用,所以成语当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义,而这些古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可借此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从“瑕瑜互见”这个成语出发,我们可以掌握“瑕疵”“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等词义,也可以了解“见”字的通假现象,事半功倍。

此外,老师要充分掌握汉字造字法的“六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字词积累的兴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课时:“‘帽的这一部分,既不是‘日,也不是‘曰,而是这样的,(范写冃),这个字念mào,是个象形字,古代的帽子就是这样写的。记住了!仔细看,这是书法家写的帽,把它写好。”增加字词掌握的量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触类旁通。

二、培养学生“抠字缝”的习惯

文章的深意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去“抠”,去挖掘,而“抠”的抓手就是字词。对文章理解的深浅往往表现在他对字词的理解程度上。古人说,字斟句酌,文章都是由字词句构成的,抓住了某个字、某个词,有时就等于拿到了一把理解文章的钥匙,尤其是对那些经典的作品。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意蕴丰富,学生常读不懂,把握不准作者的情感。顾德希老师抓住了“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中“悲哀”和“悲愤”两个词语的差别,“特别是若能对其中‘愤与‘哀两字感觉很敏锐,那么对鲁迅此刻要化悲痛为力量的感情就会有十分真切的理解”。

“对于词儿,不但要知道它的解释,还要懂得它的情味。你在读文字的时候,如果不用这步工夫,那末你不但对于所读的文字不能十分了解,将来自己写起文字来也难免要犯用词不当的毛病。(夏丏尊《学习国文的着眼点》)”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读者必须把抓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文艺作品的鉴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本义有时会大相径庭。比如贬义褒用,在《再别康桥》一课,有诗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其中“招摇”一词,本来是个贬义词,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的意思,可在这句诗中却不能这样理解,结合语境及诗意揣摩,就会发现它这里应是一个褒义词,是“让人喜爱、引人注意”之意。“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狡猾”,“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中的“标致”都是极具咀嚼价值的词语。

三、在写作中巩固字词积累成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对作文的批改常常是蜻蜓点水式的,并不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认为,没有了丰富的字词积累和正确的词语应用,一切写作的技巧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强化写作中的字词运用极为重要,这方面,朱自清、叶圣陶等前辈都有好的尝试值得我们借鉴。朱自清的《春》和《背影》是初中学生学习写景和叙事极好的范例,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汉语字词自身的独特魅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春》),一个“闹”字让我们联想到“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两处“闹”字都在本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引申,可谓一字活全句。类似这些字词运用的例子,学生在习作时是完全能够效仿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让学生充分理解字词对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在遣词造句的修改中起到提升作文水平的效果。大凡名篇佳作都是经作者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成的。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于是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修改文章不仅是对文章完善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更是对字词的辨识与运用的过程。

四、把字词教学引向生活课堂

仅靠课堂教学来解决学生字词学习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跳出教材,将生活中的字词引入课堂;同时要拓展课堂,把字词的学习带入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鲜活的例子,比如演员徐静蕾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房间里生了篝火,倒是很有度假的气氛。”这里就误用了“篝火”一词,因为“篝火”现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柴燃烧的火堆,房间里生火不能用这个词语。类似的例子在《咬文嚼字》中比比皆是。我们也可以发动学生寻找报刊中存在的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更可以发现身边的不规范使用字词的现象,纠错的过程也是提醒自己规范用字的过程。开展词语竞赛、造句等行之有效的字词学习法。初中生可以用仿句或语段写作来代替单纯的造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字词使用的准确性,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生活也是课堂,日常生活中的汉字比比皆是,有的用得好,有的用了错别字,有的用词不得当,甚至闹出了笑话。电视剧、广告、新闻、流行语,甚至是名家的作品中都有形形色色字词谬误。要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字词运用的瑕疵和错误,敢于质疑,积极维护汉字的纯洁性、准确性。久而久之便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辨正误,知得失,从而自觉提高字词使用的规范性。

学以致用,字词教学中积累和运用是“体”和“用”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让字词教学落到实处,并使之贯穿语文教育的始终,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汉语字词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辛庄中学。

猜你喜欢

词义词语文章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一枚词语一门静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