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016-05-30周旭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夏瑜子君知识分子

周旭

【摘要】在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注重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有十五篇,文章显示了他对中国近代与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热切关注。而鲁迅自己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之一,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等等,有最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的他,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够更深刻、更冷静的分析知识分子的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

纵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像鲁迅的作品这样获得了不朽地位的是为数不多的,不多这并是时代所决定的,而是因为鲁迅的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所决定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作为意识形态存在的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就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迈出的第一步,通过阅读作品,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简要分类:

一、敢于批判、敢于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

敢于批判的知识分子形象最典型的代表是《狂人日记》塑造的狂人形象,所谓狂人并不是真的狂人,而是一个真的被迫害者,一个被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迫害到了发狂的人;是一个亲身受尽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束缚、压迫、损害而感到了恐怖的人;是一个在黑暗社會中受着精神上的苦刑而开始觉醒和反抗的知识分子典型人物。他表现了对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发出“从来如此就对么?”的反传统声音,大声疾呼“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警告传统的中华民族死抱住吃人的封建旧传统不肯改变,“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

而初中语文教科书《故乡》中的“我”则是一个敢于追求的知识分子形象。“我”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漂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有美好的回忆,在故乡经历过美好的童年:放牛、钓虾的童年生活令他难以忘怀,成年后重回故乡,看到故乡衰败、儿时小伙伴叫自己老爷、人际关系的冷漠;深感悲哀、失望,但离开故乡时,内心深处,还是怀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希望故乡会变好,年轻一代回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儿时的他,教我捕鸟、刺猹,重回故乡时,带孩子来看我,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从《故乡》中,表现出“我”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没有阶级观念,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的知识分子形象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属于这一类。孔乙己是一个非常可笑的人物。首先表现在他的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面: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几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教小孩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可见,这是一个对小孩充满温情,深受封建礼教和科举迫害而变得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生活把他逼到了穷途末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比别人有知识。可是,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借此逗笑取乐,把他当成笑料。当别人直截了当地揭穿了他因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的时候,他一面“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一面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着就说些“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他是有自尊的,可是别人却故意去刺痛他,问他为什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手,这就使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回答不出。其次,他的可笑还表现在他的好喝懒做的贫困生活上:他不会劳动,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他虽能写出一手好字,原本可以依靠抄书糊口,但可惜懒惰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一偷再偷,一犯再犯,先是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这次打击,给他脸上增添了许多伤痕。后来竟偷到了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做着蒲包,用手爬行,在欠了酒店的九文钱后,一直没来酒店,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他是封建科举制度迫害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他性格的迂腐无能,是受封建文化、封建制度毒害的结果。他虽然已经沦落在社会的最低层,但对仕途的梦想,却并没有完全消失,他念了一辈子书,到了须发花白的年纪,还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捞到,只知道“回”的四种写法,既不能进学,又不会营生。人们瞧不起他,把他看成一文不值的废物。可他还自得其乐,满口“诗云子曰”,表示自己至少是个读书人,比人高出一头。这真是个精神悲剧。鲁迅用他的锐利的解剖刀,就是这样透过孔乙己的灵魂,把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文明道德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冷峻而深刻的剖析出来。

三、失落和迷惘的知识分子形象

未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作品中的方玄绰和魏连殳,出现在旧的革命风暴已经过去而新的革命风暴尚未到来时的沉闷的历史氛围中,当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属于失落和迷惘的一代。《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从他的身份地位上看,他不仅侧身于高等学府,喜欢发发奇谈怪论,而且又混迹于官场,扭扭捏捏地做个政府的小官。这个知识分子加官僚的身份,使他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是使他不尴不尬,左支右绌,颜面尽失里外不是人。从他的文化角色上看,他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手旁观,静观待变的“看客”,是个披着新衣、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旧式文人。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反叛了那个社会,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因而被人们视为异类,一个“吃洋教”的“新党”。他原先有一个爱他的祖母,虽然他认为自己已“不配活下去”,但为了不让祖母“痛心”,他只能委曲的活着。体现了他孝的一面,祖母的死使他得以从爱与被爱中解脱了出来,对于这最后的诀别,他仪式般的作了最后一次“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的狼一般的长嚎之后,他颇为轻松,因为他已经不再需要为这个世界和他自己承诺什么。所以,为了“活几天”,他变卖了一切可以卖的东西之后,便把灵魂出卖给魔鬼,为了80元的月薪而做了军阀师长的顾问。正如他说的:“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他最后是以自己的堕落和良心的背叛为自杀手段,来毁灭这个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黑暗世界的。

方玄绰不敢正视现实,魏连殳梦醒后无路可走,产生出低落的情绪和精神的变态。他们曾经和黑暗战斗,而又终于被黑暗吞噬了。对于这一代,鲁迅既溶合了自己曾有过的切身体验去加以表现,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他们的倒退进行了批判,暗示他们如果不改变自己是没有出路的。

四、耽于幻想,行为幼稚的知识分子形象

未选入初中课本里的《伤逝》里的涓生、子君和《幸福的家庭》里的“作家”都是受过五四新思想的熏陶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具有叛逆精神而沉迷于幻想,勇于追求幸福而思虑不周,行为幼稚,终于无力战胜冷酷的现实而陷入生活困境。涓生、子君冲破樊篱,满怀希望地建立了一个“宁静而幸福”的家庭,但他们没有把自由结合作为共同奋斗的起点。子君整日消磨于繁琐的家务,饲油鸡,喂阿随,甚至为之与邻居闹矛盾,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也使爱情走向了灭亡。这与争取婚姻自由时的子君相比,简直成了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紧接着涓生被免职,吃饭成了问题,感情的隔阂更大了,子君回到她父亲身邊去了。从旧家庭冲出来,进入新家庭,最后再回到旧家庭,这是子君的人生悲哀。而涓生则处于个性主义和旧思想文化的双层裂变、灵与肉的撕搏之中,“救出自己”,却不能超越自我,倒是由于子君的死,才稍稍觉悟到旧思想文化对自己的禁锢和扭曲,不但不再去从个人主义的错觉上越走越远,反倒主动写下“悔恨”,决心向“新的生活跨出第一步去”。他们的悲剧令人痛心,而他们的“敏捷精悍”、“傲骨嶙峋”、“真心相爱”又让人觉得可敬可爱;他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他们的悲剧昭示着旧的思想文化在摧毁着不切合实际的价值标准的同时,人们也正在寻找和确立着新的价值标准。

《幸福的家庭》里的“作家”不得已为“稻粮谋”而写小说,固然可悲,但更加可悲的是那种似乎莫名其妙的疲惫感和创造力的萎缩。生活面的狭隘、经济的拮据,导致了文学的功利化,首先是情感的困乏而变得平庸与肤浅。所以他论痛苦总是无病呻吟,谈幸福更是将肉麻当趣味,这就是心力枯竭的结果。在生活中他永远只会退却,最后终于只能连他的文学也扔进废纸篓。

他们反抗的无力是由于只有个人的挣扎,那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个人的解放不可能离开社会的解放而单独获得,子君、涓生的形象,对当时的广大青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五、没落虚伪的封建卫道者形象

小说《肥皂》中的四铭,作为封建卫道者的四铭,曾经也“奉旨维新”,提倡过办学堂,现在又和何道统、卜薇园一类的封建遗老结成同党,同流合污,他们反对新文化、咒骂新学堂,成立“移风文社”,上文“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以挽颓风而存国粹”……表现出公开的反现代文学的没落性。他对于女学生冠冕堂皇的攻击,其实不过是为了满足潜意识中性放纵的欲望。这使他对于街头流氓调戏年轻女叫花子的下流话“你不要看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大加赞赏,不断重复,并竟真的梦游似地买了一块香皂给自己的太太。尽管他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买肥皂的真实动机,却被四铭太太的女性的直觉和何道统的无耻的直率所揭穿,使他有口难辩,以至于成了“无告之民”。

《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与四铭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四铭要道貌岸然得多。高干亭凭一篇《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狗屁文章,居然谋得一张久慕的女校聘书,成了历史教员。虽然他的所谓历史知识,不过是“桃园三结义”、“秦琼卖马”之类,但终于满足了“去看看女学生”的心愿。不料到了讲堂,面对半屋子女学生,却又窘态百出,耳边似乎笑声不绝,慌乱之中,竟至于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待他偷眼往下看时,却见女学生们的眼睛鼻孔连成一气,“宛若是流动而深邃的海”令他望而生畏。最后在一片嬉笑声中落荒而逃,并从此由仰慕女校——想看看“可有几个出色的”转而攻击女校和女学生

六、具有革命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夏瑜,这个出现在《药》中的知识青年。不仅牢头无法理解,茶客们说他疯了。老百姓拿他当“人血馒头”的原料,甚至连他的母亲也不明白,因为儿子为革命牺牲,他感到“羞愧”,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是可悲的,但更可悲的是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作给儿子华小栓治病的“灵丹妙药”,当他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时,“年轻人们”感到“气愤”,并且群殴他,茶客们知道后又拍手称快。他劝极其反动的阿义革命,被打后,硬自以为阿义是“可怜虫”,而那些不听他的话,去造反的群众也是“可怜虫”。我们从华老栓全家的无知,和茶馆里花白胡子、驼背、康大叔等人对夏瑜的死的麻木上,可以深刻的感触到,如果再不进行思想启蒙的话,那么像这种为革命而流血的志士,仍然是不会被人理解的,可见,鲁迅从写小说的伊始,就对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对变革时代人们的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又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特别是像夏瑜这样的人,更应该去做社会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鲁迅在写道夏瑜死后,在他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这就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是斩不尽,杀不灭的,就有如在黑暗中多了一点“星火”一样,给人以希望。

一代宗师鲁迅,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知道他们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既看到他们的不足,又看到他们的苦难。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也和劳动人民一样,有很多痛苦。从孔乙己到夏瑜,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逃不了悲惨的命运,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在旧社会里,他们和劳动人民的处境是大体相同的。他没有在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之间划一条鸿沟,了解到这一点,才能正确认识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才不至于过分强调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程光炜、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夏瑜子君知识分子
政治、经济及大众娱乐三重视角下的夏瑜之死及其思想意义
新老读者与《商界》的故事
场面虽小,亦有乾坤
——作为教学资源的《药》中的场面描写管窥
子君的错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子君的恨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