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改写,领悟文本
2016-05-30王桂芳
王桂芳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思想的活动过程,其本质在于理解、思考和升华,我们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体验、领会,深化其思想。想要实现这一点,光靠死记硬背和浅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尝试着让学生去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句子,他们才能不断突破获得提升。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运用教学智慧,引入改写帮助学生去理解,让其在不断的对比分析中有所感悟,实现素质提升。
一、借助改写,理解意象,领会用词之妙,有效融入文本
在诗歌和散文中经常会遇到意象,对于这种融入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导致其在赏析时不能准确把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表达效果。如在上食指的《相信未来》诗歌赏析课时,诗中有一段用了很多意象:“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虽然对于这一段的中心情感,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尽管贫困我还是选择相信未来。但教学不应止步,要帮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理解意象,进而透过文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其中情感。基于这一认识,我进行了改写:当我的炉台不再有火苗,当贫困成了我的悲哀,我依旧铺开白纸写到:相信未来。
这样,诗歌的意思就更明了了,可是学生不乐意了:“我觉得还是原来的诗好,虽然没有改过的那么通俗,可是却很有美感和深意”。他这样一说马上引来其他学生的认同,于是我趁热打铁问他们为什么,学生就借助意象的作用说服我:第一句中的“蜘蛛网”从侧面含蓄地告诉我们炉台已经很久没有生火烧饭了,可见作者所处环境的萧索、破落,而“查封”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处于困顿之中,一语双关,十分巧妙。随即又有学生补充:第三句中“我”铺平“失望的灰烬”而不是白纸表明作者对于困境的态度:直视面对,坚持抗争,绝不退缩。第四句中“美丽的雪花”暗示了当时的严寒,尽管这样作者仍觉得美丽,可见其对未来的憧憬。學生的回答让我很欣慰,可见改写起到了作用。很多时候,正是有了意象才让作品内容变得厚重丰盈,借助改写促进学生理解是很不错的方法,帮助其领略的同时能给其美感和启迪。
二、借助改写,领悟表达,感受音律之美,提高赏析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解感悟,还重视其体验,尤其是阅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文字的韵味,获得诵读的享受。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就要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韵律美,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
抒情经典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为了让学生对比体会出文章的音律美,我适当地进行了改写:曲折的荷塘上面,有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子。层层的叶子中间……一阵风吹过,送来清香仿佛高楼上的歌声。这时候,叶子与花都动了,很快便传到荷塘那边去了。随后,让学生对比着阅读,说说自己喜欢哪一段。反复品味比较后,学生一致表示喜欢原文,“虽然改写只比原文少了一些“的、地、着”和叠词,而且意思表达差不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大不同,原先诵读时的节奏没有了,音律美缺失了,给内容欣赏打了很大折扣”。我紧接着提问:“音律的缺失给文章整体带来什么影响?”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回归文本再次阅读,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原先的朗读节奏缓慢,带有沉郁的抒情韵味,与作者当时的淡淡忧愁很吻合,一读就能融入情境,和作者感同身受,改写的片段就没有这种音律美。
由此可见,文章中的音律美赏析也是很重要的,不仅能让读者获得美感的享受,还能促进其赏析能力的提升,在不断的品味中突破自我。
三、借助改写,洞悉深意,体会情感之深,优化阅读体验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教育,借助改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本情感,透过文字看到内里,揣摩到作者的心理,与其近距离沟通,在不断的品味中洞悉深意,体会到情感浓淡,在收获独特体验的同时优化阅读。
比如,在讲《琵琶行》的时候,我就其中“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一句和学生探讨,如果将其改写成“今夜闻君琵琶音,如听仙乐耳暂明”行不行?学生思考了一下,没有给出明确回答,我知道其未体会到,就引导其思考:阅读文本开头语句,结合当时情景探究作者心理活动。经过我的启发,学生茅塞顿开:作者之所以把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当做会心的话语,是因为他能理解其中的情感,结合后文可知作者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使得两人在这样的夜晚惺惺相惜,作者很自然地对其流露出同情之意。也正是因为这样,作者才会有“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慨,与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呼应,表明了作者对被压迫妇女的尊重同情以及想到自己失意境遇的凄凉心境。
总之,改写的引入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让其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不断的探究、融合、升华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从而实现自身的突破。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崇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