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型阅读

2016-05-30贺克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斑纹图式生命

张晓枫的《斑纹》被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奇异的自然”主题单元,基于编者意图和选文特质,以往上这篇课文总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说明体式的常规探究上,按照说明文教学环节推进,探寻到说明对象、意图、思路、语言四方面的奥妙,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也可以如是精彩”的结论,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发现学生还有很多难懂的语句没有理解透彻,也并未真正走进作者充满温情的内心世界。这次再上《斑纹》,笔者本来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来说“纹”解“斑”,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应变引导学生遵循“纹”路,“斑”中窥文。而在正式上课之前问起学生的阅读感受,大部分学生回答说感觉到文章的语言美,就是还不清楚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回到文本,仔细再阅读,用心再品味,思考学生为何会有如此阅读初感受。进一步了解学情,发现《斑纹》这篇文章,由于作者个性化的笔触和思考使得学生阅读确实有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正如刘祥在《每一道斑纹,都有存在的理由》中所说:“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总是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用意想不到的表述方式,表达我们意想不到的意义与价值。”依据文本体式,收集《斑纹》教案,大部分教师是把它上成了散文课。再找来《斑纹》全文阅读,深深地感受到“周晓枫的写作承续了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融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来自“馮牧文学奖”授奖辞),文章文体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丰赡华美且奇妙,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笔者意识到这是一篇值得带领学生仔细咀嚼玩味的好文章。后来在整理学生的问题时,笔者打算尝试用问题解决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从宏观思路的把握和微观文本分析两个方面,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解读文字背后的哲思,构建阅读心理图式。

所谓问题解决,顾名思义,就是发现问题的答案和结论。这一概念,来自心理学对人脑的认知过程和思维策略的研究,它包含了在当下情境中要解决的特定问题、要实现的目标、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以及积极的心理意向。在学校教育领域,问题解决已经成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被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策略、思维方法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而图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既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知识的认知结构,也包含着更为抽象的认知策略,具有整体性,同时也可发展。面对《斑纹》这种文体融合的新散文或者说是科学小品文,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可以透过对斑纹客观介绍的文字,解读出作者对斑纹生理、自然生存、宇宙生命的观照和叩问,完成对世界图式的建构。

一、生理图式:文章题为“斑纹”,到底什么是斑纹?

这个问题来自学生,紧扣文题发问,足以看出学生对斑纹有一个具象的心理诉求——探究出斑纹的生理图式,这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积累的过程就是读者不断从头脑中提取相关题材语感图式、认知图式(相关题材内容)和心理图式,积极思维、筛选、整合创造的过程。学生筛选信息,很快就能找出43 种斑纹,认识到斑纹遍布了整个世界,斑纹无处不在。细心的同学还发现了作者对斑纹排列呈现的规律作了一定的阐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不断地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我们知道,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于是,为了更好地对斑纹有形象上的认识,笔者用PPT 展示各种具象的斑纹,渐渐地学生对斑纹的生理图像有了惊奇的认知:丰富的物种,神奇的自然。

节选组合后的《斑纹》以斑纹为线索,第一部分主要是写了蛇的斑纹,并介绍蛇的一些生活习性和与蛇有关的一些文化。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生理图式,笔者以说明性文字对原文进行抽取改动,形成以下文字:

蛇有着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身体柔软而且富有弹性,它的嘴几乎可以触到自己体表的任意部分,它可以枕着自己的躯体睡觉。蛇类终身生长,响尾蛇每次蜕皮时因最后一个鳞片都不能脱落而加在末端,鳞环叠合在一起,常常在发出攻击的时候,振动起来,发出响声,有经验的野外旅行者对他高度警觉。蛇的毒牙是空心的,毒液传送到齿尖,可以让一个大动物几分钟之内昏迷。如果有人不小心打扰了它,就要付出余生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

改动的说明性文字尽量呈现蛇的斑纹原貌,然后让学生比较与原文的表达内涵上的差别。学生很快也能够把删去的使用修辞的语句找出来。其实,在周晓枫的华美文字里,读到的不是蛇的“用心险恶”,而是蛇的“美”。“美”是邪恶的,“邪恶”可以成就另类的美。作者在后文写道,“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腹部的妊娠纹丑陋不堪却象征着孕育和新生”,美与丑有时总是纠结在一起,难以剥离,“就好比最鲜的肉质河豚”。在学习了斑纹生理图式的形成之后,学生慢慢明白了作者还对许多动物的习性、生物界的一些自然规律所做的说明的真正意图——探寻和建构充盈、完整的意义世界,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作者所认为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情感的记忆等一切存在。

二、生存图式:文章重在写“斑纹”,为什么一开始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蛇的其他内容?

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就在文中找到这么一句话:动物的斑纹对其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有着暗示作用。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说: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理由。蛇,无论它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多少恐惧、多少死亡,它的习性,都不会因为人类的喜好与憎恶而改变。作者客观审视蛇,它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也没有良好的视力,像个残疾人,它看起来多么卑微可怜,它的生存将是多么的艰难无助。人们憎恶厌弃它,但它却凭借着斑纹还有毒牙、毒液在大自然中顽强地生存着,蛇因为有了自己的生存法宝,而拥有了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作为生命,它有它的生存法则,有它适应这个世界的技能。

作者的体验与思考,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更值得关注当下的、更具有生存疑难的世界:“但愿我能获得能量和勇气,越过自恋、唯美和抒情的重重障碍,迫近生存真相。”那么,学生如何体验这种沉静、深微的生存空间呢?接着所做的只有披文入理,循着作者“纹”路,看看在《斑纹》这篇文章“唯美”的华衣下面,有着怎样的“生存真相”。课文的第二部分由蛇到蟒皮,进而引出蓑鮋、鲑鱼、螺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虎、豹、梅花鹿、奶牛、蜂等其他具备斑纹的各类动物,描写了它们身上异彩纷呈的斑纹,折射出了自然万物的生存状态:蛇,依靠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在草丛潜行隐藏;螺壳,用富于变化的花纹,潜藏于淤泥之中;瓢虫则靠身上的圆点,栖息于叶间枝头。至于鹰隼翅翼上深浅交替的羽色、长颈鹿砖石模样的斑块、斑马的黑条和白道、老虎生动的皮毛、豹子让人晕眩的圆斑,所有的这些都显示着这些动物在与自然一同发展中所保留的生命存在形式——斑纹以及生存技巧,彰显出生命体在自然这个冷酷、残忍的主宰者面前所呈现出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无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斑纹存在于世界上,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的生物。群居的鹿和孤独的虎,表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昆虫世界的“拟态本领”,一种为生存而生的仿制的斑纹,在善恶的较量中,斑纹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斑马与老虎有着相近的斑纹,但是一个是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以使生命得以逃脱对手的杀戮;一个却是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近猎物,以获取对方。在这一对天敌身上,斑纹俨然是扮演双重角色。在自然的家园中,斑纹成了逃亡者的避开天敌视线的隐形衣,成了捕食者提高命中率的有效手段。有限的谋略被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利用,生命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技巧,在看似平常的斑纹里,却让人们感受到如此的曼妙。同时也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自然界所有生物所绘制的生存图式——斑纹提醒每个生命体必须面对自然法则。

三、生命图式:斑纹无处不在,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这样说?

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作者由自然的斑纹,写到人类的斑纹,由具体的斑纹写到抽象的斑纹,揭示了生命的又一神奇之处:正像有形的斑纹被不同的生命个体选择一样,不同的生命感受给不同的生命个体留下了不同的情感记忆。“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密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冷静地描述着这一切,用我们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与斑纹同在的生命,让斑纹本身去诉说生命的意义所在:利用近似斑纹的不同动物,无论是逃跑的还是狩猎的,他们都为一个目的——生存,在这个前提下双方演绎着千百年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大地春天由犁铧激起的斑纹,在秋天化着丰收庄稼所呈现的色彩盛宴;春夏如彩带似的河流,冬日河流结冰;“主干和支系组成丰富的叶脉,覆盖在如一片深厚落叶的大地上。然后是等待……春天的斑纹将再次呈现,象征秩序,以及新的循环。”自然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色彩斑斓的纹理,向世人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生命图式存在的意义,作者还不惜动用了两组反差极大的意象:美女的曼妙文身和病变的疱疹,母亲的妊娠纹和遇害者身上的恐怖条痕。作者告诉我们,斑纹并不都是美丽的,斑纹也并不都代表完整,就和我们记忆中的斑纹一样,也有爱与悔恨。斑纹作为生命图式的存在,凸显着生命的存在技巧。在这些冷静地对斑纹的人文性的描述中,所有的一切,我们又是通过周晓枫的文字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感知。周晓枫在建构的充盈、完整的斑纹意义世界里,把先验的、主观的、外加的理性和价值规范搁置起来,在“斑纹”意象中融入了许多人类的愿望、理想、想象与审美意识,穿插了许多人类文化長河中的神话、故事、传说。这是为了传达作者对神奇造化的感叹,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这其中饱含着对宇宙生命的敬畏与热爱的温情。

“强调个人发现、个人见地”的周晓枫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斑纹,用深邃的思想解读了斑纹,让我们在美丽缤纷的斑纹中看到了生命的存在,惊叹于生命的技巧,领悟了生命的内蕴。而且她还在其作品《它们》中开宗明义:“在上帝眼里,人绝不是他惟一的子民。因为禀赋智慧,在自然的家园中,人近乎长子的角色,担当着某种家族主脉的承递,及抚饲幼小的责任。那所有盛纳着生命的,都是人类血缘意义的亲人。”在神的眼里,人类不过是一些斑点,不是征服者,不是不择手段的自利者,而是大自然的分享者,以及一个大家庭中的一切责任的承担者。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令人向往的、万物平等的、深含着正义价值的宗教图腾。在《斑纹》中周晓枫没有直接、直白和鲁莽地说出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她只是想用某种赞颂美好事物的方式,唤醒人们冷漠麻木的、无梦境的睡眠。这可以看出作者在《斑纹》中所作的努力和面临的难度。因为斑纹——自然生物身上所呈现的色彩与图案,人们往往于自然的万象中无视其存在。这也证明了斑纹昭示着生命图式的存在意义,让我们明白两个道理:每一道斑纹,都是生命存在的需要;人作为生命,与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人应当尊重自然法则。

这些问题解决了,本文的精彩和独特以及那些难懂的语句,也自然会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真正走进作者充满温情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对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探究,驱使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在问题解决的学习情境中建构新的世界图式。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的成果之一,编号为B-b/2013/02/197】

参考文献

①马刚:《悲剧世界的智性超越——解读《斑纹》中的世界图式》,《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5期。

②戚光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概念、思路和操作方法》,《江苏教育》,2013年第34期。

③范芝芝:《用好“导学案”,上出高效课——〈斑纹〉两次教学设计及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A版第3期。

④贺克春:《基于问题解决的图式建构型写作——〈香菱学诗〉对作文教学的启示》,《江苏教育》,2015年第5期。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斑纹图式生命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老守卫斑纹蜂
斑纹游戏的最优解
绕远的斑纹鹿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家蚕斑纹茧色特色育种素材创制及应用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