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始,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
2016-05-30肖兴明
【摘 要】兴趣对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层层深入中逐步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将游戏融入教学中,让抽象的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教师还可以讲述数学史,从侧面来进行鞭策;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分层的方法,让学困生完成更适合他们的练习,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困生;小学数学
张奠宙教授在谈到学困生问题的时候将学困生分成了内因主导型和外因影响型这两种类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是对哪种类型的学困生,只要能够找到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他们的兴趣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便能让学困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兴趣的指引下解决内外因素的困扰,更好地学习小学数学。
一、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生活经验了如指掌,在教授新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任务,让他们在任务驱动之下层层深入地完成学习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提高。
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进行教授。一开始的时候我出示一支圆柱形的铅笔,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然后将铅笔截断,问学生截断后会出现什么形体。再将铅笔放入卷笔刀中,让学生观察铅笔的笔头呈现出怎样的形状。这样就能引入到圆锥的认知中。要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圆锥,就要继续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我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对比一下不同的圆锥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尝试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圆锥来,说说圆锥的“高”在什么地方?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合作找出圆锥的高,并测量出圆锥的高。在学生切开圆锥并成功地测量出圆锥的高之后,我给学生安排难度更高的任务,让他们尝试将圆锥学具从侧面剪开,并说说侧面剪开后形成了怎样的形状。这样的任务层层递进,学困生可以由易到难地逐步深入学习,且在导入学习的过程中,铅笔也是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能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教师可以放弃一些和学生生活无关的问题,抛弃一些过于简单或对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的问题,抓住学生的特点安排层层递进的任务,让他们首先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然后再层层深入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融入游戏,数理生动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项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和数学学习融合在一起,让枯燥的数理知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样也能对学困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主动地积累数学知识,构建数学理念。
在学习“图形的运动”时,我将有趣的游戏融入到教学之中,如让学生玩旋转小旗的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旗帜转动的时候是如何运动的,总结出旗帜可以围绕着中心点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紧接着可以进行这个游戏的升级版,我给学生展示若干图案,如三角形等,让学生尝试思索一下,三角形在旋转之后会形成怎样的状态。学生在游戏中欣赏到了图形旋转所形成的美丽图案,并且也逐渐能够感悟到旋转具有三个要素,包括中心点、方向和角度。随后我让学生尝试说说不同的图形在旋转的过程中,三要素有什么不同,如尝试说出:“旗帜在旋转的时候中心点O是固定不变的,是顺时针的方向转动,旋转了90度。”图形旋转对于缺乏空间概念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是什么意思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循序渐进的游戏却能让学生一步步理解图形旋转的问题。对于学困生来说,精彩纷呈的游戏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数理的生动性。
不同的游戏有自己的适合的数学知识,教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性,不要过分注重娱乐性而忽略了让学生关注数学知识。
三、渗透学史,侧面鞭策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也有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学困生对某些数学问题不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可以扩展开来,在教学中讲述一些和数学史有关的小故事,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这能起到侧面鞭策的作用。
在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时候,我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给学生讲述,告诉学生在中国的《九章算术》中就曾经提到过比例的问题。例如在其中的“粟米章”中,讲述的是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而这里面就有关于比例的问题;在“衰分章”中也有关于分配比例的算法。教师可以具体以“粟米章”中的内容作为例子,将其翻译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看到所谓的“粟米章”其实就是现在的四相比例算法。又如还有举例子在《九章算术》中有“反衰术”,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衰分术和反比例相互结合的算法。由于这里讲述的都是学生很少涉及的方面,所以他们必然会引起兴趣。我此时可以告诉学生,古人之所以会研究比例的问题,就是因为比例问题和他们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休戚相关,所以古人才会研究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算法。这能从侧面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再导入正课的学习,学生就会更加投入地参与其中。
每一个数学概念的产生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适应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教师在教授的时候可以适当融合数学史的内容,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困生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作业分层,对症下药
数学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然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某些作业的难度可能过高,这使得他们缺乏完成作业的信心,自然也缺乏兴趣。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考虑因材施教,用分层作业法来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习题。
在学习“比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之中,我设计分层作业,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来对症下药。有一些学生对于比例的概念还不是十分了解,对于这些学生我安排一些较为直观的题目让学生探讨比例的特点。如给学生一组数字,让学生判断哪些能成比例,说出为什么成比例,如“15:18和30:36”。也可以让学生观察若干比例,找出其中的规律,如通过“12:6=8:4;6:4=3:2”这样的比例中发现规律: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是相等的。这样的发现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学生来说,我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给学生展示一张调配蜂蜜的图,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内容来写出这张图所代表的蜂蜜和水的比例是什么。我还让学生完成一些和比例有关的应用题,观察学生是否灵活掌握了比例问题,并根据学生完成问题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要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过难的题目让学困生如阅天书,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对数学缺乏足够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也无法提高,但是教师如果根据他们的学习程度来选择适当难度的作业题,那么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在不同难度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旦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而对某些知识点产生懈怠之心,那么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到他们接下来的学习,这便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连续下降,最终成为了一名学困生。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抓住学困生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参考文献:
[1]李世惠.数学学困生转变从兴趣培养开始[J].科教导刊,2011(21).
[2]胡荷花.提高“学困生”数学兴趣的策略[J].教育,2009(3).
[3]蔡月珠.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福建中学数学,2011(1).
作者简介:
肖兴明(1982~),男,大专学历,小学教育专业,职称: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