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也就读懂了课堂
2016-05-30刘征波
刘征波
读懂教材,也就读懂了课堂。北师大第四版教材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充分暴露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并通过有效的交流、讨论和引导,进一步展开数学学习过程。
通过这段时间,和韩德江老师还有各位老师们一起研究,要想读懂教材,必须的先读懂“问题串”,我们围绕着问题串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①问题串中问题的由谁提出;②问题串中各问题之间的关系;③问题串中问题的跟进性问题的设计;④问题串中问题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合我自己学校的特点,我们重点研究了问题串中各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指导我们老师课堂教学的设计。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问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问题串之间有着并列和递进的关系,所谓并列关系就是所有的问题串都围绕着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不存在其先后关系,比如三年级上的加与减的教学,所谓递进关系的问题串,就是下一个问题串要用到上一个问题串的结果,必须解决上面的问题才能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解决。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问题串的呈现形式,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微调:把课堂的教学程序改为:情境导入—出示问题—合作探究—小组回报—教师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重点放在问题串呈现之后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调控。
我们的具體做法是:情境导入之后,由大屏幕直接出现问题串的所有问题,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研究。
低年级是在大屏幕上按顺序出现问题串,教师指导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再出现下一个问题串,逐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简单的进行小组合作,如老对互相说一说等。
中年级是大屏幕同时出现所有问题串的问题,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逐一解决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小组内学生的合作探究。
首先:将小组分好;3人一组或者4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分好组号1、2、3、4号;一般1号同学是这个组内学习表达最好的;2号其次,3号次之。
其次:指导交流;按照顺序逐次交流,尤其是3、4号同学可能不会交流,可以学着1、2号同学交流;
然后:选派代表汇报;在代表汇报时,如果不完整,本组同学可以先补充,然后其他组可以进行再次补充。
高年级同学在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大屏幕出现问题串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首先:在合作交流中让每个学生整理自己的探究成果,想一想也可以写一写,如果你在小组里发言,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老师这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
最后: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小组研究成果。在汇报的过程中,本组成员及时补充,其他各组成员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可以在汇报完后提出来,共同研究解决。
在小组汇报和教师点拨之后,利用书中给出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和拓展提高就可以了。这样既以问题串为中心训练了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完整性,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当然,对于问题串呈现的不同方式,我们把相应把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具有并列关系的问题串的课堂,我们把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让各组自己选择问题串进行研究,然后在按照问题串的顺序进行汇报;具体递进关系问题串的课堂,我们还是按照先后的顺序进行研究,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对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儿童在亲身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数学、如何发现和提出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分享、讨论、质疑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了多角度思考,学会了深入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椒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