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语文诵读体系
2016-05-30陈君
陈君
[摘要]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流利准确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穿行在文本的世界里,深入体味文本的意味、意蕴、意趣,又以语言训练来发掘、发散、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诵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33
近几年来,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诵读能力太差,一个班级能把一篇课文流畅读完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地讲,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学中的缺陷。诚然,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也要重视,但诵读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虽然是传统的思想,不够完善,但它说明了书读得多,读得好,知识掌握就多一些的道理。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诵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尊重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诵读空间
要使学生在诵读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很多教师在诵读指导方面从技巧入手,指导学生这句要读得愉快些,那句要读得忧伤些,这里要读得快些,那里要读得慢点,这个字语气要重,那个字语气要轻一些……这样的指导也许能看到短期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它们会成为束缚学生发挥的条条框框,教师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应该是自由宽松的。
诵读过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初读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朗读,让他们自己挑选认为精彩的部分朗读,给予学生自由的诵读空间。
诵读也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而是把无声语言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会在诵读的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要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诵读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诵读信心、诵读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诵读指导要有一定的方法
在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放胆去读,因为文章要学生自己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品味,但也有悟不出的或出现了偏差的情况,这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点拨。听课时听到有的教师经常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者“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致使诵读教学指导显得单调、机械、生硬。
一次,笔者听一位教师教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在仅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他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而学生对景色美在哪儿,哪些语句写出了景色美却是一片茫然。这样的诵读指导当然是不讲究方法的。那么,诵读指导有哪些方法呢?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诵读。课文的内容往往很丰富,有多方面多层次。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文中的真情实感,从而通过诵读正确地表达出来。
2.创设情境进行诵读指导。创设情境进行诵读训练,是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朗读环境,使作者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浮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体验,这样能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故都的秋》一课,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可能无法去体会故都的秋的感觉,也无从去想象。教师就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故都北平那种萧索的氛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感受到南方的秋与北方秋天的不同,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向往之情。这样,学生读起来不自觉地就读出了故都的秋味。这样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帮助学生诵读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诵读指导要追求效果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还要把诵读升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诵读这个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例如:诵读一篇课文,开始诵读时要掌握文中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诵读时,就要理解文中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然后诵读时就要掌握文中的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知识。把诵读训练落到了实处,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表层性过渡到解释性,并最终达到创造性理解,这样诵读也就有了效果。
诵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而现在诵读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只注重诵读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倍功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诵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