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2016-05-30吕清梅
吕清梅
[摘要]语文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并加以考察,对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主要从教育理念、学情分析、课堂生成等方面论述,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与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学情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13
为了更好地重构课堂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应是语文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之所以存在无效或是低效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导致:第一,不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给学生安排繁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走马观花,学习效果低下。第二,无效的提问。课堂上往往出现冷场,很多时候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自问自答,可以说是无实质的对话。第三,无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应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否则的话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第四,教学“伪主体”的出现。过度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生成”。
二、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树立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
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应该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还应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和个人意义的知识建构,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在辩证的思考中健全,精神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畅游。
(二)立足学情视角,调整教学设计
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现状为起点,即立足于学情,从学生“学”的视角调整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才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立足学情的视角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途径。语文教学设计需要从“学”的视角加以调整,而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则是调整设计的着眼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宜过低,学生俯拾即可,也不宜过高,学生难以企止,应该秉着“跳一跳就摘到苹果”的目的,使教学目标的设计落在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只有基于学情的分析,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结果,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设计,实施有效教学。
(三)把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勤思善学
思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因思考而精彩,学习因思考而精彩,学生因思考而成长。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进入“思”的境界,而并非为了追求课堂的氛围,设计过多过于随便的提问,这样,虽然学生回答声不断,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收获很多,但却无法触及学生思维的深处。教师在提问学生的同时,不但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而且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能提问后立刻让学生说出答案,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导致学生思考内容的质量下降。俗话说:静能生慧,思能生智。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教学的“静”界,引导学生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中放飞智慧、激活思维,促进个体的成功与成长。
(四)把握好“预设与非预设”,重视课堂“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走向是“预设”的,关节点是精心设计的,但它不是僵硬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据地势而流动,依据学情而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有出色的、意想不到的回答与理解,面对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教师要不断地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流程,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虽然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预设与非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视课堂的“生成”部分。应该指出的一点就是,课堂上教师应减少多媒体的使用,不应该整节课都是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强硬地把学生的思维拽向预设在PPT上的内容,以此代替学生的思考与体验,这将不利于有效课堂的生成。
(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理念
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明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不应是代替学生的“学”,应是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去“教”。例如在《定风波》一课中,某中学语文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在指名学生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句时,大部分是教师自己的分析与见解,最后得出苏轼“从容不迫”的形象,这样处理文本实质是教师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强加给学生,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与体悟,无形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弱化。事实上,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是无人能够代替的,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方法的指导、价值的引领与疑难的点拨,把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真实地、直接地、深度地与文本对话,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相长”局面的真正实现!
(责任编辑韦淑红)